历史|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历史|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文章图片

图①:纪录片《过年的画》海报 。
图②: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海报 。
资料图片
历史|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文章图片

图为中国画《飞天圆梦》 , 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介绍了这幅作品 。
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 。 近年来 , 纪录片创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 , 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 忠实记录时代进步的铿锵足音 。 纪实影像的画面和娓娓道来的讲述 , 帮助我们感受中华文化 , 领悟中国精神 。 透过本期评介的3部作品 , 我们可以了解纪录片创作的新收获 , 感受纪实影像的魅力与力量 。
——编 者
核心阅读
美学是人文纪录片的内在要求 。 画精、构巧、词美 , 人痴、情浓、意深 , 它们融合而成的人文气息在全片回环流转 , 使“寻常之物”彰显出更多的生命状态、文化价值和启迪意义 。
人文纪录片创作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 , 需要水准 , 更需要情怀 , 需要诚意 , 更需要敬畏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 电视文艺作品扮演重要的角色 。 仅就传统美术资源的开掘而言 , 近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等多个电视节目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 前不久 , 以年画为题材的纪录片《过年的画》在多个电视频道播出 , 受到关注 。 这是深耕人文纪录片领域的导演祖光和他的创作团队 , 继前几年的《五大道》《有个学校叫南开》等佳作之后献给观众的又一部新作 。 透过纪录片的画面与讲述 , 我们可以发现 , 在中国民间美术里竟藏着如此丰厚的历史、广阔的世界、痴迷的人物和传奇般的故事 。
曾经时时接于目、闻于耳的民间年画 , 生动刻印着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 。 与中国传统山水人文画的精美繁复相比 , 年画更直接晓畅地将民间的智慧、百姓的喜好、生活的寄托体现得淋漓尽致 。 旧时的年年岁岁 , 年画被尊为吉物 , 春节贴年画、讨祥瑞更是中国家庭的重要节日仪式 。 《过年的画》中 , 一幅幅代表性画面打开 , 既有对历史氛围作晕染般的铺排 , 也有具体而微、丰富贴合的情节描写 , 观众不难从简约而清晰的画与史的交织中 , 辨识年画的文脉 。 在中国诸多年画发源地的表现上 , 尽管有著名的“南桃北柳” , 但作品仅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起笔并以此为主角 , 其后的苏州“桃花坞”、上海的“小校场”等渐次展开 , 再兼及四川绵竹、山东潍坊、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等中国年画重镇 , 这种以点带面、详略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 很好地观照了全貌 , 又突出了重点 。 作品对这一古老文化积淀的“打捞” , 犹如打开了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藏 , 带领观众进行一次年画的寻宝之旅、发现之旅 。
面对年画数百年的发展进程 , 创作者无意做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年画谱 , 而是要呈现古往今来与年画结缘并影响其发展的人物形象志 。 作品重点选择30多位代表性学者、收藏者、创作者、爱好者 , 加上众多的外围性人物 , 让他们来到前台一一亮相 。 其中 , 有分批次将1600多件套的民间年画悉数捐赠给国家的年画学者王树村 , 有来自延安鲁艺专攻木刻版画的老八路老党员 , 有六十年如一日倾注全部心血为中国年画事业、为年画博物馆的建造燃尽生命之火的张映雪 , 还有年画收藏家霍庆有……一位对年画有重要贡献的外国学者格外令人感动 , 偶然的机会让他迷上了中国年画的研究和收藏 , 他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在传承接续中不断丰富对中国年画的认识 , 最终将他收藏的200多幅年画结集出版 。 他们都不愧为钟情一生、终其一事的年画痴迷人和守护者 。 因为他们的深爱 , 年画之花才在盛衰荣枯的命运中顽强地绽放 。 值得称道的是 , 作品在讲述这些视年画为生命的人物时 , 呈现出故事完整、性格鲜明、细节充沛、情绪饱满的塑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