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黄道周的“傲骨笔法”根源何在?( 三 )


而黄道周章草最有特点的,就是捺画和勾 。其捺画不似刀戟一般太露锋芒,黄道周章草的捺画明显还保留了汉隶的磔法——重顿后顺势右上平出 。
正如其人一样,含蓄而有力量,饱满却又不失骨力,这恰好是继承了汉隶中直捺畅快直率右下行笔,重按轻提;短捺短粗壮实的特点,如图3的“史”字、图4的“蓑”字、图5的“良”字 。
其勾将汉隶稳实的特点内化,不似飞箭一般直挺挺地挑出去,黄道周章草的每一个勾都将笔锋压住,然后拧笔转笔,再慢慢地轻挑出去 。
竖弯钩在行笔至钩处,蓄力向上推出,如图6的“眠”字和图7的“何”字,最后的勾画写法不是重按急出,而是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最后捻笔管调中锋,边行边推笔出锋 。
黄道周|黄道周的“傲骨笔法”根源何在?
文章图片
黄道周|黄道周的“傲骨笔法”根源何在?
文章图片
其特点是一方面体现了书风的朴茂,气势恢宏,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活泼灵动的特质,富于幽默感 。从这一点上看,黄道周的章草实际上是继承了汉隶庄重灵活的特点 。
其次,黄道周的章草取法魏晋钟繇、索靖、皇象 。
有相关研究已经提到,“章草领域,历代未有人深入,虽有元代赵孟??,明宋克、祝允明写章草,或多自撰,往往不可取法 。概因二王书法从形式上较为彻底地阻断了与隶分,章草之间的联系,黄书远师钟繇,参以索靖草法,并而取得突破” 。
除了取法于汉隶之外,魏晋书家笔下的风韵亦消化于黄道周章草的使转和洒脱当中 。这一点在黄道周《长安偶作九首》里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结字的多样(字势形态的活泼纵逸),用笔的变幻(笔锋的多变),都可以视为魏晋的风范 。
黄道周|黄道周的“傲骨笔法”根源何在?
文章图片
《长城偶作九首》及第二首
矮屋宜欹枕,漏舟皆短蓑 。
每逢今所恠,似是昔经过 。
浩叹良吾浅,惊心奈若何 。
橪香投现岸,小水莫兴波 。
宋元明人之习章草,一般来说是以魏晋的章草为师,譬如元代赵孟??、邓文原,明代的宋克,黄道周亦是如此 。黄道周主要师法晋代索靖等人的章草,索氏的“银勾虿尾”为他所继承并有所创新;魏晋章草的横向伸拽、右上方拱起以及磔角等特点,在黄道周的章草中创造性地为其所用 。
沙孟海先生也指出了这一点,说“(黄道周)参索靖草法,他也确是时时心仪章草,所以笔短意长,见于诸体书作 。草书笔势稍纵,但仍以落笔方折运行圆劲的短线条为主,牵丝也不作过多夸张,故少见时人之缠绕” 。
除了索靖之外,书法史上喜欢章草的书家,从赵子昂、邓文原到宋克,他们笔下的章草基本上都跳不出皇象《急就章》的影响,到了黄道周这里也不例外 。
黄道周章草作字,各字之间均不牵连,笔划下笔尖细,重按后出挑,这些特点显然是从皇象书中而来的 。此外,黄道周章草中方健的转折、欹侧多变的结字、朴拙的风格则来自钟繇,这与其学书之总体风格师于钟繇是息息相关的 。
最末,黄道周的章草集各家之长 。
从上文所引黄道周的《书品论》内容,可以看出其书风的形成远取汉魏两晋,并以此作为通古今之变的枢纽,再从旁吸取各代书家的养料,由此依根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