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篆刻与书法虽然是不同门类 , 但却密不可分 , 相辅相成 。 ” 作为萃文阁书法篆刻艺术的第四代传人 , 段京良自幼喜欢书法 , 16岁进入到首都刻字厂(后改为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学习刻印 , 成为专业书法篆刻者 。
在他看来 , 篆刻以刀代笔 , 打通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雕刻艺术 。 在其从事书法篆刻的四十余年里 , 先后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等外国政要治过印 , 也为溥杰、启功、欧阳山尊等知名人士治印 。
“篆刻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 。 像是登山一样 , 只要是喜欢上了 , 就会不停地向上攀登 。 ”回首初学时的艰辛 , 与一路走来深耕在艺术中的愉悦 , 这种由篆刻艺术带给他精神上的丰腴一直延续在其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
文章图片
以刀代笔 , 精雕细琢
1971年 , 初中毕业的段京良被分配到了当时隶属于公安部门的保密单位首都刻字厂 。 “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读高中的意识 , 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后就会被分配到单位去上班 。 我因为有一些写字的功底 , 同时也喜欢这项工作 , 就顺理成章进入到这个领域了 。 ” 段京良说 。
“那时候比较年轻 , 不知道累 , 尤其是在临摹某一块感兴趣的印章时 , 有时候手都刻得疼了 , 但当你看到镌刻成品后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 , 苦与乐同时并存 。 ”
先有了兴趣点 , 再学就很容易入门 。 段京良就是这样 , 用他的话说 , 越到后面 , 越会发现它的精妙之处 。 “当时这个行业以实用章为主 , 在改革开放前 , 取工资都是需要印章的 , 相比于现在 , 使用面要更宽泛一些 。 因此 , 会涉及到的印章工艺也很复杂 , 各种材质的印章需要用不同的技法去完成 , 同时 , 刻制印章的实践工作也对篆刻技艺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 ”段京良回忆道 。
“这个行业原来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 它不像是那种院校专门培养 , 都是从学徒过来的 。 像我刚进入到这单位的时候 , 学徒三年 , 第一年的工资是16 , 第二年18 , 第三年21 , 学了三年 , 然后出徒 。 出徒以后也并非是什么活儿都能干好 , 只是达到了一般水平 。 想要有更好的技艺 , 是需要有一个时间的磨合的 , 需要经验来支撑 , 所以也会比较慢 。 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运动员一样 , 没有多少年的苦练根本不行 。 所以 , 现在这个行业由于学习性质和整个社会环境来说 , 招人其实是有点困难的 。 ”
对于从事了一辈子篆刻艺术的段京良而言 , 这无疑是令他担忧且惋惜的 。 中国印章文化与篆刻艺术源远流长 , 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 , 一直没中断过 。 从先秦的古玺 , 到后来的秦印、汉印、元朱文等 , 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经历着兴盛与低迷 。
文章图片
段京良部分作品
【书法|书法篆刻师段京良:以刀代笔 艺无止境】“秦代之前的文字属于大篆 , 我们把当时的印章称为‘古玺’ , 秦朝的时间很短 , 但它对印章的发展贡献非常大 , 首先发明了小篆 , 然后又有了秦篆印章 , 秦印实际上为后来的汉代印章的兴盛起到了一个过渡的桥梁作用 。 汉印的这种文字也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形成的 。 汉印在整个中国印章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印章的高峰 , 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数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 所以说秦汉印是现在一般学习篆刻的必经之路 。 到了南北朝时期 , 汉印开始走了下坡路 , 处于衰微阶段 , 到了唐朝就更低迷了 , 这跟当时各个朝代不太提倡篆书有很大关系 。 直至元代 , 文人墨客们开始兴起自己写篆著 , 然后找工匠来刻印 , 这也才有了元朱文的印章形式 。 ”
- 征稿启事|墨存真诚 缘自信赖·北京晚报第四届“墨缘杯”青少年书法比赛征稿启事
- 书法|1985年全国首届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作品,一文尽览
- 唐伯虎|流才子唐伯虎的书法,行书《落花诗册》俊秀潇洒
- 书法|书法懂“势”,写的字会出神!
- |当代最早搞“魏体行书”的书法家为什么是不成功的?
- 黄道周|被乾隆皇帝称为“一代完人”的黄道周,书法充满正义之感!
- 文化|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在新世纪的国际平台上,书法是中国的形象代表
- |若不是太热,蔡襄也不会写这幅书法!
- |争创“东亚文化之都”│潍坊 “抗疫”书法家优秀作品欣赏
- |铁笔舞动 石上生花——《苏金海·书法篆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