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蔡京属于“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

蔡京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罕见而奇特的人物,曾在北宋晚期四任宰相,长达18年有余,是一位对北宋晚期政治经济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臣,但因“靖康之难”饱受责难与唾骂 。蔡京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艺术史上公认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百首》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书法成就“蹑晋踪唐傲宋贤” 。在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的长篇历史非虚构作品《蔡京沉浮》中,作者陈歆耕将主人翁置于北宋晚期皇权更迭、朋党争斗的复杂历史语境中,为读者刻画了蔡京的复杂多面 。澎湃新闻经授权摘发该书序言“为何要写蔡京” 。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人物形象归为两类:一类为“扁平人物”,特征鲜明,容易辨识;一类为“圆形人物”,性格多元,难以辨识 。本著不是小说,蔡京也不是小说人物,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一个” 。那么,借用福斯特的分类法,蔡京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呢?
在我看来,他是两者的复合体 。其特征,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复杂,即使写一部书也未必能描述清楚 。因此,我不敢说这部《蔡京沉浮》,已经完整呈现出蔡京其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了 。
写《蔡京沉浮》时,笔者时时会联想到斯蒂芬·茨威格的那部《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早年曾读过这本书和他的另一部也很有影响的历史非虚构作品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肖像》描述的是一位18~19世纪活跃在法国政坛的极富争议的政要约瑟夫·富歇 。
但选择以蔡京仕宦沉浮为线索,同时呈现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以此来写一本书,却并非因为茨威格作品的触发,而是近几年持续阅览宋代相关史料书籍时,倏然从脑屏上迸发出来的 。觉得蔡京这个人太耐人咀嚼了,而至今却未有描述此人形象的翔实的非虚构文本,未免让人慨然长叹 。在搜集史料中,虽然发现了几种若干年前出版的关于蔡京的文本,但翻阅过后均让我大失所望 。其小说化、脸谱化、简单化的手法,使得这类文本既无纯粹小说叙事的张力和语言的质感,又无史实的严谨可靠——游走在非驴非马的虚构与非虚构灰色地带,这恰是我所不喜欢的 。
既然搜寻不到理想的文本,也为我的书写增强了一点信心 。
蔡京这个历史人物,显然不是当下写作高人所感兴趣的——他不是可以成为时代楷模的巨公伟人 。大多写家不屑于为一个似乎已被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争议人物来描绘一幅肖像 。偏偏此人,具有古今无可取代的认识价值、文学研究价值,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你的细胞中,很难清除他所遗传的基因 。这与你出生的家族、地域、时代环境无涉,而与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土壤有关 。
蔡京|蔡京属于“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
文章图片
蔡京尺牍《宫使帖》
蔡京其人,正与茨威格笔下的约瑟夫·富歇,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茨威格在《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中这样描述:“约瑟夫·富歇,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同时代人对他缺乏好感,后世对他更欠公允 。”各路党派以及历史学家,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即将仇恨宣泄至笔端:“天生的叛徒,卑鄙的阴谋家,油滑的爬行动物,卖主求荣的能手,无耻下流的探子,道德沦丧的小丑……”却几乎无人对他的人格作认真的考察 。茨威格称:“纯粹出于对心灵科学的兴趣,我非常突然地写起约瑟夫·富歇的故事来,作为对权术家生物学的一份贡献 。权术家是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尚未完全研究透彻的极端危险的精神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