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扎堆 , 内有乾坤
不过 , 倘若穿越回宋朝的广州城 , 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 西城、子城、东城依次排开 , 城池之间以小桥相连 , 城内的坊墙早已消失不见 , 逼仄的街道两旁 , 商铺鳞次栉比 , 热闹得不得了 。 有意思的是 , 每一条街上的商铺 , 做的几乎是同一种生意 , 米店聚在一处 , 构成“米市一条街” , 织布绣花的聚在一处 , 构成“绣衣一条街” , 此外 , 还有“象牙一条街”“玳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书房一条街”……数也数不过来 。 流传至今的老地名 , 像米市街、绒线街、雨帽街、玛瑙巷、象牙巷、绣衣坊……就保留着这样独特的商业记忆 。
本文图片
流传至今的老地名 , 像米市街、绒线街、雨帽街、玛瑙巷、象牙巷、绣衣坊……保留着行会制度这一独特的商业记忆 。 (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陈忧子 摄)
这些地名诉说的商业故事之所以发生 , 都得归因于行会的存在 。 随着宋朝商业的繁荣 , 里坊与宵禁的制度悄然崩溃 , 街头巷尾到处开起了商店 。 在唐朝 , 老百姓要想出本县 , 都得先到衙门里开介绍信——当时叫“公验” , 谁敢“无证”出走 , 就要当逃犯抓起来;到了宋朝 , 人们有了更多的迁徙自由 , 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越来越多 , 还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居民——按当时的户籍制度来说 , 叫作“坊郭户” , 这一切 , 都使得官府管理商业的复杂度大大增强 , 于是 , 一种凸显了官府与生意人双方智慧的管理模式——行会应运而生 。
本文图片
描绘南宋家庭织布作坊工作情形的古画《织机图》
■行会模式持续千年
行会这一持续了千百年的商业管理模式 , 如果要像教科书里那些写 , 就实在太无趣了 , 还不如穿越过去 , 体会一下当时小生意人的喜怒哀乐 。
打个比方 , 宋代的南濠街(今海珠中路)茶楼林立 , 倘有人看中了这里的地头 , 也想在这“美食一条街”上一试身手 , 要做的第一件事 , 就是向官府提出申请 , 同时交一笔钱 , 加入茶楼业的行会 。 有了“会员”资格 , 才能开张迎客 。 经营茶楼期间 , 以什么样的价格采购茶叶 , 该请几个帮工与学徒 , 报酬多少……这些事 , 全由行会的领袖——当时称为“行老”来定 , 基本不能由自己说了算 。 如果他运气不错 , 赚的钱越来越多 , 有朝一日也混个“行老”当当 , 到那时就有话事权了 。 不过 , 就算钱赚得再多 , 他也不能跨行业经营 , 那是其他行会的地盘 , 敢擅自跨界 , 坏了规矩 , 先揪到官府去挨一顿板子再说 。
本文图片
南宋纸币“会子” , 不仅可以流通 , 还可缴纳税赋 , 纸币的流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
■行会流行暗语 , 保守商业秘密
不管做什么生意 , 保守商业秘密均是重中之重 , 这一点 , 不管是各大行会的行老 , 还是普通的工匠学徒 , 心里都“门儿清” 。 大宋年间 , 行业细分已十分发达 , 朝廷厘定的行业就有大大小小约400多个 , 比三百六十行还多出好几十个 , 像修鸟笼、洗衣服、劈柴、租赁餐具、卖香丸、卖药饼……都是单独的行业 , 都有行会管着 , 从业人员不得越界竞争 。 每一个行会还都有一堆只在行内流行的暗语 , 外人根本听不懂 , 所以叫作“行话” 。 举个例子 , 一些行业用“丁不勾、示不小、王不立、罪不非、吾不口、交不叉、皂不白、分不刀、馗不首、针不金”来指代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还有一些行业采用断取歇后语或典故的方式来表示数字 , 如“桃园”为三 , “竹林”为七 , “魁首”为五……真是各出奇招 , 不在“行内”混上一些日子 , 哪能看懂?各行流行的“行语”还不止数字这么简单 , 凡是对保守商业秘密有利的信息 , 都会被编码成暗语 , 让外人看得一头雾水 。
- 广州|这些优秀展览,你打卡过几个?
- |广州购书中心这个展,揭开了新老广州人不知道的“广府秘密”
- |夫子说防疫丨一图读懂山东“场所码”
- 购书中心|广州购书中心这个展,揭开了新老广州人不知道的“广府秘密”
- |一图读懂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
- 网络文学|2021年网络文学用户超5亿,广州用户数居全国第四
- 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站岗守护,石辟邪“工龄”近2000年
-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将在广州大剧院放映
- |“草泽雄风——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历代走兽画展”正在展出
- 南沙第一中学|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梧桐已备,以待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