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解密|宋代广州开茶楼先交“入行费”

|读懂广州·解密|宋代广州开茶楼先交“入行费”
本文图片

人们常说 ,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
一个人专业知识丰富 , 说他“内行” ,
一个人做事不得章法 , 说他“外行;
【|读懂广州·解密|宋代广州开茶楼先交“入行费”】一些在行业内流行 , 外人听了一头雾水的话 , 又被称作“行话”
……
由此可见 , “行”这个字眼 ,
已经进入人们的潜意识 ,
对日常生活影响深远 。
若要细探究竟 ,
传承了千百年的行会制度是一个重要缘由 ,
而它在古代广州持续千年的商业史上留下的记忆 ,
更镌刻在流传至今的许多地名里 ,
且听我慢慢道来 。
|读懂广州·解密|宋代广州开茶楼先交“入行费”
本文图片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 北宋 , 张择端作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唐代广州
商铺聚集在一处 , 按行业分区经营
我们以前说过 , 宋朝以前 , 广州实行的是商业与住宅区分离的“里坊制” , 通俗地说 , 老百姓住在大大小小的“方块住宅区”内 , 称为“里坊” , 每一个“里坊”都围着坊墙 , 墙上开一道门 , 白天开 , 晚上关 , 平头百姓未经许可 , 不能随便走出里坊 , 倘若违反了规矩 , 被在街上巡逻的武侯发现 , 挨上一顿拳打脚踢 , 也只能自认倒霉 。
■商铺必须分“行”经营
里坊内没有什么商业设施 , 街上也没啥东西可卖 , 要想购物 , 只能去市场 。 这个“市场”学名就叫“市” , 可不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有 。 唐代 , 整个广州城内只有一个市场 , 每天中午敲鼓数百下 , 隆重开市 , 珠宝首饰、绸缎鞋帽、胭脂花粉、果菜米面……商铺鳞次栉比 , 日用杂货与大宗商品一应俱全 。
有趣的是 , 整个市场卖的东西虽多 , 但秩序井然 , 因为所有的商铺都是按行业分开经营 , 打铁的不会跟卖布的混在一起 , 酒楼饭馆也绝不会跟药店夹杂一处 , 分“行”经营 , 是官方的严规 , 谁敢随便开档摆摊 , 乱了规矩 , 立马就会被驻守在市场周围的武侯带走 。 一个可以跨行业经营的自由市场 , 是当时的人们根本没能力想象出来的 , 规规矩矩不越界 , 才是大家的共识 。 别说商铺要按着行业聚集 , 不能随便乱来 , 连商品的定价 , 都由官府管控 , 不允许随便定价 。
我们翻开隋唐时期的文献 , 看到隋炀帝为接待外商而“修饰诸行” , 或者《唐会要》规定“诸行以滥物(假货)交易者没官(官府没收)”这样的记载 , 多半会一头雾水 , 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讲 , 是再好理解不过的事 。
■市场严守“宵禁”规矩
所以 , 倘若你穿越过去 , 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 , 略略走几步 , 就把所有的东西都买齐了 。 不过 , 那时的人们生活节奏慢 , 一“行”“行”逛过来 , 更能货比三家 , 倒也没啥不方便 。
人们慢悠悠把各个区域逛完 , 再去繁华的饭馆区吃点喝点 , 差不多就是日落西山 , 市场该敲鼓关门的时候了 , 大家都得赶在“宵禁”开始前回家 , 所以一到晚上 , 整个商业区黑灯瞎火 , 要等到次日中午 , 才重新人声鼎沸 , 热闹起来 。
▍宋代广州
同行扎堆做生意 , 不可跨界抢地盘
倘若穿越回唐代的广州城 , 在街上信步走一走 , 你能看见的 , 只有脚下的土路 , 路旁的树木与排水沟 , 排水沟另一侧 , 就是里坊的坊墙 , 压根没有逛街的感觉 , 幸好广州城不大 , 若换了在有纵横38条大街的长安城 , 那真是太寂寞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