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批评家|王迅: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编者按
创作与批评 , 如鸟之双翼 , 车之双轴 。 文学创作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的繁荣 , 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学批评家的付出 。 1998年 , 《南方文坛》推出“今日批评家”栏目 , 至今已推介百余名批评家 。 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思力、灵动丰盈言说着“我的批评观” , 上百篇文章累积形成了一种敏感鲜活、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 。
现在中国作家网将这些文章重新集中推出 , 与大家分享 , 敬请关注 。
1
今日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王迅: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本文图片

王迅(拍摄时间:2013年)
王迅 , 1976年生 , 湖北公安人 , 文学博士 , 副教授 , 副编审 。 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四批客座研究员 , 日本大学残雪研究会会员 , 现供职于浙江财经大学中文系 。 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等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 出版《不必等候炬火》《极限叙事与黑暗写作》等4部 。
我的批评观
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王 迅
文学批评的首要议题是立场问题 。 站在什么立场解读文本 , 是判别文学批评好坏真伪的重要标准 。 我以为 , 最本色的文学批评应该站在审美的立场 , 在此前提下投入丰盈的生命体验 。 基于美学分析的文学评论 , 才可能产生颠覆不破的说服力 。 而这种美学分析在本质上仍是从人性、从生命出发的文本解读 。
批评写作是很纯粹的写作 。 它排除任何世俗功利 , 只听从于批评家自己内心的声音 。 批评家应该是一名真诚的审美感受者 ,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 , 是其审美阅读中生命体验的结晶 。 因此 , 文学评论容不得半点虚伪和矫情 , 更不能屈服于来自批评主体之外的任何压迫 。 哈罗德·布鲁姆告诫我们:“清除你头脑里学院的虚伪套话 。 ”他看到当代批评的迂腐虚伪和卑躬屈膝的作风 , 而这种批评之风正是当前批评界的主流 。 尽管我反对布鲁姆“为任何意识形态而读等于根本不读”的极端观点 , 但他对文学阅读的生命投入和专业眼光令我感佩 。
正是像布鲁姆这样的“边缘”批评家 , 为文学批评生态注入更多的活力 。 文学批评不是学术语汇的罗列与组合 , 而是从生命出发的诗性言说 。 伟大的文学往往从生命出发 , 铸就深刻的灵魂 。 而卓绝的文学批评同样也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 具有灵魂的刻度 。 那些字字含情、句句生痛的真批评 , 只能来自灵魂深处的潜对话 。 这种对话主要在批评家、文本、作家三者之间展开 。 批评家应该是尖锐的人 , 他既能窥见文本的细微层次 , 又能探入作家灵魂的最深处 。 只有洞悉作家创作中灵魂的裂变历程 , 批评家才深刻理解了作家 , 真正把握了文本的核心 。 所以 , 只有亲临林白曾生活的那个公园 , 去感受满地落叶的体温 , 去聆听那清脆的跑步声 , 去凝视那天鹅湖面的死水微澜 , 《亚细亚公园》中老头的死才更加强烈地震撼了我 , 那种精神毁灭的悲剧才显得那么洞穿心肺 。
布鲁姆还奉劝我们 , 搞文学批评 , 离学院环境越远越好 。 我想 , 远离学院并不等于拒绝科学尺度 , 尽管文学批评不是学术研究 , 却也少不了学术研究的头脑 。 强调生命刻度也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性眼光 , 而是把高贵的理性投注到一种审美体验的张力之中 。 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内蕴着精神的撕裂感 , 而深刻的文学批评常常都建立在对这撕裂感的审美感受之上 。 这个过程中 ,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把全部身心投入戏中充当角色 , 与作家一同遭遇灵魂挣扎和内心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