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子扬|武山地区石岭下彩陶艺术的伏羲印象

□漆子扬
人文始祖伏羲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以今天水、甘谷为中心地域的古成纪地区 , 与伏羲时代相连接的史前文明石岭下类型彩陶纹饰 , 很明显受到伏羲始祖文化的影响 。 石岭下类型彩陶早期大概在5500年左右 , 由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于1947年首先发现于武山县城西郊的周家石岭村 。
据郎树德、贾建威先生《彩陶》一书记载 , 裴先生一行在渭河流域的天水、甘谷、武山发现史前遗址39处 , 在西汉水流域的西和、礼县、成县发现24处 。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考古调查 。 1976年 , 甘肃省博物馆、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运城考古发掘队在编写《从马家窑类型驳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一文时 , 首次提出“石岭下类型”这一新的文化名称 , 从地层迭压关系和碳十四测定断定 , 石岭下彩陶类型介于庙底沟类型与马家窑类型 。
2009年8月22日下午 , 我和武山的友人走访武山周家石岭村 , 踏寻裴文中先生当年的足迹 , 在村头见到一位乘凉的77岁老人 , 老人清晰地记得1947年7、8月间 , 裴先生一行三人 , 在村头的荒地里挖出了几个彩陶罐 。 后来村里人在村西山坡上也挖出过陶罐 , 觉得不好看就砸碎了 。 我们找到裴先生发现彩陶的空地 , 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掩灭在萋萋荒草之中 , 和我心目中神圣的石岭下类型的发源地相距甚远 。 我们越过村西一条原本溪水潺湲的壕沟 , 山坡上土层里的陶片几乎触手可及 , 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一只完整的陶器 。
石岭下类型彩陶精品的代表是武山傅家门村和甘谷县石坪村出土的两件“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 还有1978年在礼县石沟坪出土的“变体鲵鱼纹彩陶瓶” 。
|漆子扬|武山地区石岭下彩陶艺术的伏羲印象
本文图片

傅家门出土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傅家门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 1958年发现于武山县新寺公社马力管理区傅家门村 , 高18.5厘米 , 鲵鱼身子蜷曲 , 尾巴上翘 , 人面双眼圆睁 , 嘴巴宽阔 , 颌下有须 , 腹部肥大 , 前两肢张开 , 纹饰为网络状 , 线条流畅 , 布图对称 , 头部线条较为粗壮 , 创作者有意识突出表现鲵鱼的头部图饰 。 鲵鱼 , 天水一带称娃娃鱼 , 具有人类的特点 , 先民视作神物 。 傅家门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将鲵鱼人格化为人间的神灵 , 并将代表风、雨、雷、电的龙蛇 , 与代表人的智慧的人头相结合 , 反映了先民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念 。 这件彩陶瓶和1957年10月甘谷县第九区(西坪乡)石坪村出土的彩陶瓶鲵鱼纹饰 , 与《山海经·海内东经》、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等典籍记载的“龙身人首”的伏羲形象完全一样 , 学术界普遍认为人面鲵鱼是人格化的人首龙身、或人面蛇身的伏羲形象 。
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约1200平方米 , 位于今武山县马力镇傅家门村 , 村里的文化人自作聪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为小孩上学书写方便 , 将傅简化为付 , 全村傅氏改姓付氏 。 外界学者不知其故 , 以为武山有付家门、傅家门两个行政村 , 分别出土过鲵鱼纹彩陶瓶 。 傅家门遗址位于村北 , 在榜沙河的二级台地 , 背山面水 , 地势平阔 , 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普查文物时首次发现 。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又进行了复查 , 确定为马家窑文化古遗存 。 1991年到1993年 , 考古研究所赵信等先生前后进行了五次发掘 。
|漆子扬|武山地区石岭下彩陶艺术的伏羲印象
本文图片

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