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缝|新书架|延续了茅盾《子夜》叙事传统 《大裁缝》用文学书写手工业故事

【大裁缝|新书架|延续了茅盾《子夜》叙事传统 《大裁缝》用文学书写手工业故事】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肌理 , 文艺作品可能会提供鲜活的细节 。 由上海作家禹风创作的长篇小说《大裁缝》 , 就用艺术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宁波奉化裁缝家族于1860至1943年在上海的起落浮沉故事 。 作者通过国内西服业、宁波商帮近百年在沪发展的脉络 , 聚焦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与世界激烈碰撞的时刻 , 探索一种独有的城市历史命运 , 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 这部小说2022年3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后 , 在图书网购站点成为热销作品 。
大裁缝|新书架|延续了茅盾《子夜》叙事传统 《大裁缝》用文学书写手工业故事
本文图片

4月7日上午 , 王春林、徐晨亮、石一枫、陆梅等文学界人士 , 通过网络参加了《大裁缝》的线上研讨会 。 众人点赞作者发觉题材的眼光独到 。 大家一致认为 , 如何更好地发掘地方性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这是《大裁缝》这部小说带给当代文学写作的一个启发 。
纯文学杂志《当代》的执行主编徐晨亮就认为 , 禹风的《大裁缝》是一次漂亮的下潜、深潜 , “聚焦在一个特殊的创作水域——洋装裁缝 , 为书写手工业、工商业故事提供了一个范例 。 ”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看来 , 《大裁缝》是一部上海寻根小说 , 它探讨了宁波记忆、宁波性格是怎样参与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建构中的 , “上海自开埠后成为现代性的重要起源城市 , 除了本土记忆之外 , 最大的来源就是浙江和苏北 , 而《大裁缝》将带有宁波文化基因的人物放在上海租界环境中进行书写 , 注重地方记忆在现代性的参与作用 。 ”
《文学报》主编陆梅用“纪实和虚构的牵丝攀藤”来概括《大裁缝》的文学特征 。 她认为禹风是个写实派 , 文字风格针脚绵密 。 禹风有在巴黎学习工作的经历 , 所以他的景深里还有一个大视野 , 那就是跨国 , 《大裁缝》里写到上海之外的东京、巴黎、伦敦等等大都市 , 那也是他的世界观 。 所以在城市文学的写作中 , 禹风的小说活动空间都很大 , 叙事密度很深透 。 陆梅认为 , 小说真正的主角是上海租界的百年沧桑 。
山西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则认为 , 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成功 。 乔家三代人 , 尤其是乔百祥 , 也是上海叙事中重要的人物形象 。 王春林由此认为禹风的《大裁缝》“延续了茅盾《子夜》的叙事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