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二 )


二是出土的地点重要——出土在中西交通要道上 ,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 , 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 , 东起渭河上游 , 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 , 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 南抵四川省北部 。 青铜刀则出土在分布区的中心地带 。 甘肃地区从宏观角度看 , 是亚洲东部与亚洲中部的分野地带 , 大致以乌鞘岭为界 , 以西地区河流皆为内流水系 , 属亚洲中部;以东地区河流统属太平洋流域 , 属亚洲东部 。 甘肃省位于上述界限两侧这一特点 , 使它理所当然成为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和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 。 从微观地理位置而言 , 甘肃地处我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北边疆的走廊形过渡地带 , 其西北直通中亚腹地 , 东部则为关陇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古印度、地中海等古老文明融合汇流之地 。 青铜刀就出土在这一要道的重要路段上 。
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本文图片

林家遗址全貌
三是它含锡的合金(含锡量6%-10%) , 为青铜制品 。 它是含锡的青铜制品 , 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 , 把中国制铜工具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 这件铜刀于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进行检验 , 确认为含锡的青铜 , 其含锡量高于6% , 有可能是用木炭直接还原锡石和氧化铜矿的混合物得到的 。 林家遗址54号灰坑里出土的铜渣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 , 分别用岩相鉴定和中子活化法分析 , 证明铜渣不是天然矿石 , 也非炼铜残渣 , 而是一块经冶炼但已风化成碎块的含铜铁金属长期锈蚀的遗物 。 铜渣用中子活化法分析的结果是:含铜36.50%、锡6.47%、铅3.49%、铁0.41% , 酸不溶物占一半以上 。 这种铜渣在同一遗址的57号探方第四层中也发现了两块 , 都因风化而成为碎块 , 铜、铁虽大部分氧化 , 但大块的心部仍残留有金属铜 , 可能是由于选用冶炼的矿石不适当 , 不能铸成器物而被遗弃的遗物 。 但青铜刀和铜渣的出现可以认为当地已能进行冶铸铜器的生产 , 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和高度发展 。
就全球范围讲 , 以使用青铜制品为标志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4000年初的西亚 , 这要比林家遗址青铜刀早约1000年 。 中国境内的铜器是本土发明的 , 还是由西方传入的?倘若是由西方传入的 , 那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的甘肃临夏地区的发现就是至关重要的材料 , 林家遗址青铜刀又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制品 , 就学术意义而言显得十分珍贵 。
三、早期铜器发现概况
人类认识铜器经历了由红铜(天然铜)到青铜的过程 , 在红铜到青铜之间 , 还有一个制造和使用砷铜的阶段 。 中国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在中国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时代早期的白铜和黄铜 , 接着的是仰韶时代晚期的青铜 , 进入龙山时代则是青铜与红铜并用 。 年代上相当于夏代的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是早期铜器发现最多的考古学文化 , 有铜刀、铜斧、铜锥、铜镞、铜镜、铜泡等 , 同龙山时代一样也是既有青铜制品 , 也有红铜制品 。 从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实例看 , 目前还难以得出从红铜经历砷铜 , 再到青铜的制造和使用过程 。 进而 , 我们也不能根据林家青铜刀的发现就说 ,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进入青铜时代 。 因为这还是孤证 , 不具普遍意义 , 不能排除其外部传入的可能性 。
这件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 但它不是最早的铜器 。 铜器最早是西亚人发明的 , 约在公元前6000年 , 著名的哈拉夫文化、埃利都文化和欧贝德文化都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 , 这个时代以使用红铜器为标志 , 这要比中国境内最早的铜器早约2000年 。 我国目前发现的早期铜器年代可早到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 。 上世纪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时 , 在一座墓葬的填土中发现1件铜片 , 这件铜器经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 , 含镍量达20%左右 , 是一件铜镍合金的白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 , 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2件铜器 , 一件是出土在房屋内的残铜片 , 一件是出土在地层中的铜管 。 铜片是一圆片的一部分 , 铜管是用铜片卷制而成的管状物 。 这两件铜器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 , 铜片含铜66.54%、含锌25.56%;铜管含铜69%、含锌31% , 均为铜锌合金的黄铜 。 在晚于林家遗址青铜刀的龙山时代 , 铜器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广泛发现 , 比较重要的有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铜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铜铃、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铜器残片、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铜锥、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铜渣等 。 在这些铜器中 , 既有青铜制品也有红铜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