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三 )


中国早期的青铜文化可以大致分为西北—北方和中原—海岱两大区域 。 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器出现以后 , 青铜冶铸技术并未在中国内地得到迅速传播 , 西北地区直到齐家文化时期才出现繁荣迹象;中国内地金属冶炼的萌芽开始于仰韶文化时期 , 铜制品数量稀少 , 制造年代也存在争议 。 公元前2100年以后的龙山晚期 , 中原—海岱地区的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冶炼纯铜 , 并尝试冶铸青铜和黄铜 。 已发现的冶铜遗址规模都不大 , 铜器数量不多 , 器型也只是铃、刀、锥、环等小型器件 , 这表明冶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 龙山时代的青铜器并未如玉礼器那样成为划时代的标志性器物 ,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有限 。 直到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文化时期 , 中原青铜冶炼技术迅速走向成熟 , 并开始形成鲜明的本土特征 ,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 。
四、甘肃东乡林家遗址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大夏河东岸的黄土高原上 , 西面塬下为东川河谷盆地 , 遗址由秋粮地、阴洼坡和破四格等平原、山坡、土岗连成一片 , 距今5000多年 。 林家遗址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 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 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 下接齐家文化 。 林家遗址分布面积广 ,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 出土文物数量较多 , 跨越史前、秦汉、唐宋诸朝代 , 是一处大型密集聚落遗址 , 对研究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发展历史脉络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在国内外史前考古学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 林家遗址遗迹涉及房址、灶址、灰坑、制陶窑址、踩踏面等多种类型 , 且遗迹数量多 , 部分保存相当完整;同时 , 林家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角器 , 少量铜器、编织物等文物 。 出于早、中、晚三期地层和陶器具阶段性特征明显 , 发展演变情况清楚 , 为今后的研究工作 , 打下一定基础 。 并且 , 为探讨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生产水平、社会组织、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以及文化渊源关系等问题 , 提供了较多实物资料 。 林家遗址出土早期陶器因脱胎于庙底沟类型 , 所以相同因素清晰可见 。 此类遗存 , 甘肃省东部地区普遍存在 , 相当丰富 。 表明马家窑类型自东部地区发展而来 , 属于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 , 越到晚期 , 地方性特征越突出 。 由于生产工具的高度发达 , 促进了各项生产活动的迅速发展 。 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 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 但渔猎生产仍占相当重要地位 , 其农业还不及马家窑时期发达 。 相反 , 林家遗址未见渔猎生产工具 , 表明马家窑晚期渔猎生产很贫乏 。 稷、粟和大麻籽是在林家遗址首次发现 , 对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耕作方法、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等有关问题的研究 , 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 储藏谷物的窑穴之多 , 容积之大 , 也是我省早期和稍晚的各类文化遗存所不及的 , 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高度发达 。 可见 , 农业生产发达 , 使定居生活得到进一步稳固 , 并为制陶等手工业和家畜饲养 , 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
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本文图片

林家遗址——破四格
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本文图片

林家遗址——秋粮地
青铜器|“中华第一刀”赏析——兼论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的价值地位
本文图片

林家遗址——阴洼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