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传统在不同文明都存在 , 也包括现代西方文明 , 但中国传统中的智慧是不可替代的 。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新社采访人员:罗海兵 史元丰
全文字数:2409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伦理”理论 , 认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 , 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 。 2021年孔汉思去世 , 有关世界伦理的讨论进入新的转型和定位 。 “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是什么?中国儒学能为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日前 , 德国习里德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柯乐山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 , 没有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世界伦理 , 也没有以儒学为基础的世界伦理 , 只有平等对话才是“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你曾在中国留学 , 研究精神人文主义 , 中国儒学如何吸引到你并产生兴趣?包括你在内的西方汉学学者在学习、传播中国儒学过程中 , 是否受母语屏障影响?
柯乐山:我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系 。 曾上过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课程 , 因翻译浅显 , 这门课程略显无味 , 让我误以为中国精神传统没有现代价值 。
后来我在欧洲学习比较文学 , 决定在博士之前学习一种非欧洲语言 。 那时(2008年)我的新西兰朋友刚好在台北工作 , 于是我决定去找他 , 希望两年后自己可以看懂中文文章 , 并做跟中华文化有关的比较文学博士研究 。
学习中 , 我结识了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马愷之(Kai Marchal) , 他是一位德国人 。 他送给我一本牟宗三的《中国哲学的特质》 , 打破了中国哲学给我留下的浅显印象 , 让我开始对中国哲学的本质有所把握 , 引起我对中国学问的正视与敬意 , 也懊恼自己此前对现代儒家思想的忽视 。 思其原因 , 母语屏障是其中之一 。 关于中国哲学好的译著不多 , 后来我翻译唐君毅(现代新儒家代表)的作品时也有相同发现 , 想翻好很难 。
2016年 , 我认识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时也发现 , 杜先生并不翻译自己的作品 , 或直接用中文写作 , 或直接用英文写作 。 说服我进入“儒家世界”的是杜先生的英文写法 , 他让英文读者了解儒家精神的贡献 。
【伦理|何为“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
文章图片
山东曲阜孔林 。 中新社发 李俊生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除了语言之外 , 儒学传播还有哪些障碍?
柯乐山:有两大障碍 。 一个在中国国内 。 文明对话不是强迫对方尊重你的态度 , 而是先具备自我批评的勇气 。 近200年来西方国家的确没有体现这种精神 , 他们一直鄙视中国文化 , 常常也鄙视中华民族 , 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全人类的未来 。 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被全世界关注、尊重 。 同理 , 中国也应有公开批评自己的勇气 。
然而 , 更大的问题来自中国以外 。 大部分非东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概念 。 甚至在西方精英大学里 , 听说过孟子的人不到百分之五 , 知道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的更少 , 恐怕只有汉学系毕业的人才有所了解 。 中国对世界的态度却不一样 , 苏格拉底、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物不仅在世界闻名 , 在中国也耳熟能详 , 这是100多年“中体西用”文化政策的间接结果 。 儒家传统不只在中国有未来 , 对世界也有所裨益 。 基于国家利益 , 西方早晚会出现“西体中用” , 但这并非为了个人的精神发展 , 不算真正意义的文明对话 。
- 大学|大学4个专业“越老越吃香”,毕业不愁找工作,女生报考更有优势
- 深圳市|深圳:“热心人”把流浪女打扮性感暴露去上班,女子:有人想摸我
- 淮阴|疫情之下新兴职业崛起,收入不菲还自由,成为年轻人的“心中好”
- |提防职场上领导管理的三个“暗招”
- 雕塑|乔玛·帕兰萨——走进“知识和科技”的雕塑
- 文职|今年军队文职“遇冷”,空着8千多个岗位却没人,是门槛太高吗?
- 职业教育|又一“事业单位”开启招聘,夜班1600一天,胆子小的望而却步
- 梅兰芳|在梅兰芳纪念馆遇见“梅兰芳”沉浸式体验京剧艺术
- 草书|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 书画联盟|书画联盟丨任伯年白描画稿,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