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陈先达:什么是哲学( 二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具有科学性的答案 。 但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提供全部哲学问题的答案 。 哲学领域无限宽广 , 我们会面对许多哲学问题 , 因此哲学是一个大家族 , 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哲学家都会对哲学提供多样的智慧 。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哲学 , 它能广泛吸收各种哲学智慧 。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 ,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 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都进行过研究 。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如此 , 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传统哲学 , 关注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成就 。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其他哲学的成就和动态呢?在哲学研究领域 , 孤陋寡闻 , 只埋头自己的专业 , 就不可能有宽敞的世界眼界 。 世界如此之大 , 科学发展如此迅速 , 新问题如此之多 , 各个哲学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 。 其中 , 肯定包括新问题、思考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 他山之石 , 可以攻玉 , 其他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肯定是有益的 。
哲学家是追求真理、从人们熟知而并不真知的事物中揭示秘密的人 , 他使人学会思考 。 但从有人类以来 , 真正的哲学家并不多 , 这一点叔本华也承认 。 他说 , 一个哲学家能为自己在哲学青史中留下名字 , 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 确实 , 你读读中外哲学史 , 数数人头 , 并不多 , 即使在哲学最发达的年代 , 也为数有限 。 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理解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 , 具体对象是相对容易把握的 , 而一旦进入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层面 , 就相当困难了 , 因为它是人们用任何实验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 , 除了借助思维抽象能力 , 没有任何工具可用 。
一个真正的学者 , 究竟应该是面对文本还是立足事实进行研究?面对文本 , 我们最多可以做一个哲学史家 , 而面对事实 , 面对世界进行思考 , 我们才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 , 成为一个思想家 。 面对文本 , 我们可以成为一位学者或专家 , 但难以提供新的思想 , 至多产生照着说之后的读后感 , 真正的新思想不是来自文本 , 而是来自对现实的关注 。 叔本华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譬喻:讨论和比较别人所说过的东西不会特别帮助我们获得对事物的洞见 , 也不会丰富我们的知识 , 因为这样做始终就像把水从一个容器注入另一个容器而已 。 只有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才能真正充实我们对事物的洞见知识 , 因为只有事物才能永远近在眼前 , 随时为我们提供认识的活的源泉 。 如果只从书本中讨生活而不关注现实 , 在叔本华看来 , 这种人就好比一次次重复地把旧瓶子倒转过来 , 生怕漏掉最后一滴水 , 而对自己脚下潺潺流过的活水却无动于衷 , 视而不见 。 他还批评说 , 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就是 , 哲学是一门由纯粹概念组成的学问 。
真正的哲学的生长不能依靠编织纯粹的抽象概念 , 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与内在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 。 要在哲学领域里做出真正的成就 , 不可能通过组合概念就能实现 。 哲学就如艺术和文学 , 其源泉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把握 。 而且 , 无论一个人怎样沉迷于仰望星空 , 而忽视地上的一切陈设 , 他也不可能在世界发展中保持冷血 , 始终不投入行动并切身感受世界发展带来的震撼 。
在哲学研究中 , 我们应该区别意见和真理 。 意见是个人的 , 真理才是属于大家的 。 真理如磁石 , 它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 , 而意见尤其是荒谬的意见 , 则是错误的路牌 , 它把人指向错误的方向 。 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 它会不断丰富 , 但不会被推翻 。 即便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误解或社会原因被遮蔽 , 但浮云难以遮日 , 真理归根到底会被承认 。 而一种错误的哲学不管它如何流行 , 如何符合一定时期人们的某种需要而成为显学 , 但终究会烟消云散 , 成为过眼烟云 。 正如一种时髦可以流行于一时 , 但不会永远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