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7岁的他,一生深耕民间文学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韩晓玲 通讯员 白炜
上月 , 87岁的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获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
“我之所以获奖 , 或许是因为在民间文艺园地耕耘不息 。 ”接受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采访时 , 刘守华深有感触地说 , 个人兴趣、教师职业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 , 让他60多年间在此园地耕耘不息乃至乐而忘倦 。
【中国|87岁的他,一生深耕民间文学】“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这一荣誉称号 , 旨在表彰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艺家 。 刘守华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特别是故事学研究 , 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 并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发掘与保护 。
近日 , 10卷本《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这部460余万字的文集 , 汇聚了刘守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 , 生动折射出他钟爱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的一生 。
460万字浓缩他“追故事”的一生
对于该文集的出版感言 , 刘守华教授概括为“追故事的乐趣” 。
文集收录的时间最早的文章 , 是刘守华1956年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的《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一文 。 当时 , 他还是华中师范学院(即华中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 已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 。
而文集中所有论著和文章的写作时间 , 从1956年直到2020年 , 跨越了两个世纪 。 耄耋之年的刘守华 , 仍笔耕不辍 , 乐而忘倦 。
广义的民间故事 , 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等 。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民间故事堪称一座“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宝藏 , 不仅承载着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 , 更凝结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 , 传承意义重大 。
60多年来 , 刘守华研究民间故事就像深挖一座富矿 , 不断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挖 , 因此屡有新的发现、新的开拓 。 他以中国民间故事为核心 , 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 。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虽以民间故事的解读论析为主 , 实际上涉及谜语、谚语、歌谣、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体裁 。 文集在内容上 , 涵括贯通古今的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全面梳理 , 跨地区、跨民族的比较故事学探究 , 非遗保护中民间故事的价值探寻 , 荆楚民间文学宝藏寻踪 , 以及故事学学科体系的建构等 , 正是刘守华多年探索的生动记录 。 回顾“追故事”的一生 , 他认为 , 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 因为研究民间故事对他来说 , 不仅是兴趣和工作 , 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
许多民间故事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不朽价值 。 盘古开天辟地 , 女娲补天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孟姜女哭长城 ,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一代代孩童 , 听着这些故事长大 。
刘守华说 , 在久远而广大的背景上流行的民间故事经典之作 , 浅近易懂 , 为孩子们所喜爱 , 却又深刻美妙 , 隐含着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卓越智慧 , 因而具有悠久生命力 。
“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 , 原生形态的口传故事活动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少见 , 可是借助现代传媒而获得再生 , 即以书面文字转述或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民间故事 , 仍受到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 具有永恒的魅力 。 ”刘守华认为 , 民间故事作为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和对新文化创造的借鉴作用 , 更将历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