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刘先银经典点说:从胜日寻芳走向觉醒的路径:爱是耐心的,在格物致知中觉醒( 三 )


正如前面所说 , 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处于怎样的状态 , 而不是我们是否拥有价值 。 隐藏在每一个防御性姿态和不一致反应背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我价值感 。 它常常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只是想有人爱 。 ”我们所有的关系——不论发生在家庭中、朋友与恋人之间、生意场上 , 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之上 。 一旦某个事件引起我们质疑这种爱和信任是否真的存在 , 我们就会激活自己的生存反应 。 隐藏在生存问题背后的通常是这样一些信条:其他人在掌管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应对生活;他们决定了我们的意义 。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 思想是通过对话产生的 。 一场谈话就像一条缀满奇花异草的河流——其中有智识的交锋 , 有诘难与退让 , 有险峻的转折 , 宁静的省思 , 有相互激荡纷至沓来的鲜明的洞见 。 事实上 , 当你与一个“既美又高尚又优秀的灵魂”交谈的时候 , 本身就是莫大的福祉 。 而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 即便只是像柏拉图的《会饮篇》 , 每个饮宴者带着自身有限却具体的经验、学识、性情与癖好参与其中 , 你听到的是酒鬼的主张或木匠的哲学 , 心灵也会激动鼓舞 , 饱尝意外的滋养 。 华夏文明起源一定是阴阳成双、阴阳共体的 。 黄河文明是父系文明 , 长江文明是母系文明 , 父亲和母亲均难以割舍 。 哲学是研究思维方式的科学 , 思维方式大致分两种:第一种是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 西方哲学属纯粹理性思维方式 , 即存在之内的哲学 , 也就是一元纯粹逻辑思维模式;第二种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 中国哲学属超理性的思维方式 , 即是一种既在存在之内 , 又在存在之外的哲学 , 也就是二元混合理性思维模式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道”是事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 “自然”本为形容词 , 指本身如此 。 后用作名词 , 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 。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性” , 亦即要符合事物的“本然”之理 , 顺势而为 。 冥冥之中子在岸头 , 挥挥衣袖你逆水弄舟 。 子曾经让我心动到处寻游 , 忘却了多少个十字路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 ”
当你看完《营养身心灵》这本书 , 就会明白:时光雕刻经典 , 阅读升华精神 。 如何在紧张忙碌、世事繁杂的生活中阅读经典、感悟人生 。
《营养身心灵》四种生活方式中体验:
第一层面:争而不得;
第二层面:求而得之;
第三层面:心想事成;
第四层面:走向觉醒 , 不求自得 , 无私无我 , 不求自高;在经典的引领下热爱着、品味着、改变着人生 。
所谓人生 , 其实就是一场花时间爱自己的旅行 。 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旅行中 ,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 如果有让你耿耿于怀的 , 那么将由时间来治愈这一切 。 懂得倾听身体的声音 , 不用负面的语言伤害它 。 当情绪被触动时 ,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 不要聚焦于触动你的那个人 。 这样做 , 就是开始累积内在的力量 。 也是开始学习觉察和观照 。 佛陀说:“一切唯心造” 。 我们感知的所有外在的人、事、物 , 都是自我的内心在这个世界的投影 。 他们就像镜子一样 , 反照出你的内心 。 《营养身心灵》说:“亲爱的 , 外面没有别人 , 只有我们自己 。 ”
夏日在梦里地徘徊着 。 在梦里地徘徊着 。 在眼前出现 , 再回来夏日的思念 , 在梦里不断地徘徊着 , 在眼前出现 , 再回来 。 我们拥有的 , 不过是我们曾经的风华正茂 , 转过岁月让我们成熟的孩子 , 然后用一生的奔向 , 来证明我们曾经是多么的幼稚 。 人生的路坎坷 , 我们收获了坚强与脆弱 , 然后用一世的痛楚与挣脱 , 换来了一生的承诺与追求 , 就这样 , 我们在风里丢失了最美的风华 , 却得到了最艳情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