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二 )


本文图片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本文图片

从2015年起 , 考古工作者持续对前朝区的宫殿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 , 宫殿基址坐落在夯土台基之上 , 台基内承托柱础的磉墩采用一层石片一层土的“夹石扎”夯法 , 其余部位用素土夯筑 。 根据磉墩分布 , 考古学者基本明确前朝区宫殿总体呈“工”字形 , 由前殿、后殿和穿堂组成 , 总长约108米 。 前、后殿均为面阔九间、进深四间 , 穿堂面阔三间 , 深七间 , 前殿后还出有抱厦 。
特别值得指出 , 在近期发掘中 , 考古人员在前殿中后部位发现一处黄土台 , 其正处于宫城内的几何中心点 , 黄土的土质极为纯净 , 从断面和勘探确认其早于周边夯土建造 。 据分析 , 该位置应是殿址内龙椅宝座安放的位置 , 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 与都城的规划、选址理念紧密相关 。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本文图片

此外 , 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无不彰显其皇家气派 。 例如精美的石雕有台沿螭首、栏板、抱鼓石、石望柱等 , 发掘中发现的巨型覆盆式石础 , 石料边长近2.8米 , 覆盆直径达1.8米 , 其体量为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石础之最;发掘出土的大量琉璃瓦有龙纹瓦当、龙、凤纹滴水和脊兽等琉璃构件 。 出土的琉璃瓦件部分带有戳记或朱书、墨书 , 分为万字号和寿字号两类 , 据考古学者研究推测 , 产地主要来自于饶州府和当涂等地 。
都城考古践证不断裂文明
经过考古勘探、发掘 ,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 , 考古工作者认为 , 明中都是明清时代第一座真正体现京师之制的都城 。 其规划受到了明初营建的“吴王新宫”(南京明故宫前身)的一定影响 , 但反过来更深刻地影响了之后南京宫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建设 。
|未启用的明中都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本文图片

“明中都的规划中明确体现了宋、元都城制度元素 。 如宫城在都城中整体偏南、T字形广场设置、外金水河路线等与元大都的规划相近 , 三重城垣环套、中轴线五门制度、工字形宫殿等均直接或间接继承了北宋开封城的规划理念 。 ”王志说 , “明中都相关遗址的发掘揭示 , 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了起来 , 而这种串联正是中华文化基因世代相传、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体现 。 ”
值得指出 , 明中都的考古发掘工作始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 在今年3月中旬举行的“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2021年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上 ,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 , 由于明中都在基本建成后没有投入使用 , 它的一次性布局高度反映了当时建设者的原始设计、规划理念 , 是都城考古中难能可贵的“理想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巍认为 , 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 特别是在前殿中后部发现的黄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对“择中建都”这一理念的延续继承 , 他建议后续考古工作应注重探究明中都对“择中建都”理念的发展与独创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表示 , 都城考古是探求国家文化基因传承与定型的重要途径 , 其中关于“中轴线”、“宫城正门”等关键学术问题的探讨 , 是解释中国5000年文明不断裂原因的重大课题 。 明中都的中轴线规制沿袭自宋代都城 , 并深刻影响了明清北京城 , 明中都对研究中国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以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