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否真有花木兰未解之谜

《花木兰传奇》近期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花英雄身上的那点忠孝节义,足够今时今日借鉴 。至于该剧拿出二十多集在“当户织”上玩想象力,不能算错,说明年轻人爱劳动,弘扬祖国古老的刺绣文化 。让一个民间绣女与敌国王子谈恋爱,也不能算错,没有爱欲纠缠 , 怎么吊观众胃口?吐槽是网友们玩的,我们还是说历史吧 。
《木兰辞》有“民间述史”性质
《木兰辞》说它是北朝(魏)乐府,大概不会有人反对 。
秦汉以降的朝廷大多设有专门的乐府官署 , 南北朝也不例外,具体职能是负责收集整理民歌、训练乐工等,属掌礼仪教化的太常寺该管 。《木兰辞》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不是没有道理的 。郭茂倩的父亲郭源明曾做过太常博士 , 家学渊源、慧眼独具 。
乐府歌辞的来源一般有两种:御用文人创作和民间采集 。《木兰辞》显然属于后者 。重读,我们眼前会呈现这样的景象:一个利落朴素、自恋成痴的姑娘,在娓娓叙事,旁边还有一个小秀才做记录 。
-实际上,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经典,无不带有上述“写实”的特点 。
这种民间“写实”非常可贵,我们称其为“民间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相当于某人传记或非官方大事记 。为何这么说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将相、改朝换代是大餐,后妃本传、怪力乱神只是小菜儿,民间小事小情小人物,史书不显 。
老百姓通过民歌创作的形式,把一些他们看到的亲历的认为有意义的事口述下来,经民间文人的润色,再被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即成乐府歌辞而传世 。它们,可为史料之补充,其真实性,足与地方志、文人笔记相媲美 。
从北魏史料中寻找木兰代父从军的可能
有人跟我较真儿,说《隋唐演义》里还有花木兰故事呢 。没错,那能说明什么?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还是唐高祖李渊立的傀儡 。中原百姓有称皇帝为“可汗”的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又怎么解释?
在北魏官方文献里,孝文帝改革之前 , 皇帝一般称为“可汗”,这是不争的事实 。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国也有称皇帝为“可汗”的,但在内蒙额尔古纳附近连续征战超过十年的,恕我浅陋,找不到 。唯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柔然族的战争达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后,朝野全面汉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称谓 。也就是说,花木兰若史有其人,应该生活在拓跋焘时代 。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如今争议也颇多 。有说她是谯郡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说她是黄州人,有说她是商丘人 。如果熟悉史料的话,这些争议其实不是争议,因为历史上的谯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
商丘原是南朝刘宋的土地,拓跋焘在433年将刘宋势力驱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其发动对柔然的战争 , 从424年开始至449年结束,历时25年 。这个时间段 , 与目下流行的花木兰的生平亦基本相当 。
【历史是否真有花木兰未解之谜】比如说花木兰生于412年,若成立,那么433年商丘归属北魏,木兰应是21岁,在年龄上具备了代父从军的可能 。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 , “可汗大点兵”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 符合当时的史实,奴隶主或部落首领发动战争,每家每户出一男丁为兵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行孝的角度出发,花木兰代父从军 , 也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