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认识阴阳 , 就都秉承着这样的观点 , 认为阳尊阴卑 。 春夏万物生长 , 对应阳;秋冬是万物凋零 , 对应阴 。 这种思想被董仲舒发展 , 就认为德治对应生长 , 因此对应的是春夏 , 是阳;刑罚对应肃杀 , 因此对应的是秋冬 , 是阴 。 阳尊阴卑 , 因此应该以德治为主 , 刑罚为辅 。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 , 虽然以阳为主 , 却不能离开阴的辅助;同样的 , 在董仲舒看来 , 德治应该为首 , 却也不能少了刑罚的依托 。 至于德治如何展开 , 首先就是“正心以正朝廷 , 正朝廷以正百官” , 从君主自己做起 , 修养德行 , 以影响百官万民 。 至于其次 , 则要交给教育了 。
实施纲领:礼乐文教
教育 , 是儒家最为重视的事业之一 。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 , 便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 在儒家看来 , 教育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 , 更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 陶冶性情 , 使人有自己的道德原则 , 懂得行善避恶 , 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
本文图片
来源:中国孔子网
孟子认为 ,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 所以应该通过教育发扬自己的本心 , 将自己本心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 从而达到善的目的;
荀子认为 , 人的本性是恶的 , 所以应该通过教育节制自己的本性 , 使之慢慢改变 , “化性起伪” , 从而完成对善的追求 。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方向看起来截然相反 , 但他们的落脚点却是殊途同归的:人需要教育 ,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行善 。 落实到政治上 , 就必须行仁政、布礼乐 , 通过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合理施政 , 将善施于国中 , 使每个国民受到完善的教育 , 从而也能行善 , 成为君子 。 而这正是董仲舒最重要的政治思想 。
如前所说 , 先秦两位大儒孟子和荀子 , 对如何提高人的修养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 一个认为主要应该发展内在的潜能 , 一个认为主要应该通过外在力量来进行规范 。 而他们分歧的开始 , 则是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的不同导致的:一个认为性善 , 一个认为性恶 。
而董仲舒的文教思想则综合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 并且通过自己的发挥 , 构筑起了自己“性三品”的人性论思想 , 从而找到了相对合理的教育和修养的方式 , 为汉帝国甚至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政教的基本格局 。
董仲舒首先认为 , 人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 而是分为“三品” , 也就是三个等级 。 哪三个等级呢?就是从孔子所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所分出的“上智”“下愚”和“中人”了 。 “上智”就是“生而知之”的圣人 , 不需要教育引导就能成材行善 , 比如说周公、孔子;“下愚”则是经过了教育也不能行善的小人 , 是“斗宵” , 比如说桀、纣 。 虽然董仲舒有这样的区分 , 但这并不重要 。 因为董仲舒认为 , 不论是“上智”还是“下愚” , 都是相当稀少的 。 大多数人都是“中人” , 都是通过教育可以使之成才 , 也需要教育使之成才的人 , 教育与他们息息相关 。 在董仲舒眼里 , 这些人的人性是怎样的呢?由此董仲舒寻找到了怎样的一条教化之路呢?
在道家眼里 , 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或相反的一面 , 万事万物也都在和相对或相反的一面的对峙中不断运动变化 。 这是非常伟大的辩证法思想 。 而这种辩证法思想也被董仲舒继承了 , 至少在人性论上 , 董仲舒就没有将人性一概否定 , 也没有一概肯定它 。 他像分割阴阳一样 , 将人性一分为二 , 将属于善的本心的部分 , 称之为“仁性” , 又叫“性”;将属于恶的七情六欲的部分 , 称之为“贪性” , 也叫“情” 。 人的修养的重点 , 就是发展“性”而节制“情” , 将“情”置于“性”的控制之下 。 所以说 , 董仲舒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了综合:人既需要发扬内在的善的潜能 , 也需要外在的规范限制内在的恶的欲望 , 两者缺一不可 。 因此 , 董仲舒同时讲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治” , 将其综合到一块儿 , 统称为“德政” 。
- 文玩|这些文玩素面朝天的颜值惊为天人!最为纯粹质朴的美!
- |龘藏春拍|匠心之作,天人合一
- 王充|王充批判“天人合一”:不存在神意,人与万物区别,仅在拥有智慧
- 董仲舒|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董仲舒让儒家起死复生,为何总被骂?
- 董仲舒@鬼谷子身上有这“3个特征”的, 往往富贵命, 神准!
- 天人合易@天人合易:从易经悟出的“道”,遵循这一点你就会走上成功的大道
- 山水画!叶阿林山水画:只此青绿,人画合一,天人共美
- 董仲舒|刘先银经典点说:董仲舒《春秋繁露》《易经》阴阳五行的时空数字形成阴阳图解
- 离阳$《雪中悍刀行》徐凤年为什么要和李玉斧斩出天人之隔?
- 哲学|古人创立时空体系时思考天地人关系,春秋时“天人合一”逐步学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