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二 )


此外 , 非洲文学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 , 较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更为新奇有趣 。 这些独有的元素 , 让非洲文学在世界独领风骚 , 也吸引了更多渴望了解非洲的读者 , 成为外界了解非洲及其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文章图片

南非“鸵鸟小镇”奥茨胡恩(Oudtshoorn)街头的“鸵鸟集市”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曦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请您介绍一下中非文学交流的现状和前景 。
吴勤坚:中非文学交流历史悠久 。 清朝末年 , 中国就曾先后引入埃及、南非等国的文学作品 , 为正处于社会变革期的中国注入一缕新鲜空气 , 同时也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非洲打开了一扇窗;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中非由于拥有相似的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经历 , 在文学方面同样保持高度契合 。 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包括《老黑人和奖章》在内的非洲文学作品 , 这些作品大多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 , 中非领导人互访等则成为中非文学交流的主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引入非洲文学作品以库切、索因卡、马哈福兹等获得诺贝尔、布克文学奖的非洲作家的作品为主 , 其所在的南非、尼日利亚、埃及等国也成为非洲文学译介的热点 。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文章图片

2018年8月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主题花坛之“繁花似锦”吸引民众 。 中新社采访人员 贾天勇 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平台的相继问世 , 中非文学得以在更新、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交流 。 与以往各时期相比 , 这一时期的中非文学交流视野得到极大拓展 , 译介种类也更为丰富 , 更多非洲国家的作家及其作品先后被引入中国 。
事实上 , 文学交流目前已经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 , 未来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 , 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中新社采访人员:当前中非文学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吴勤坚:非洲文学很复杂 , 既有用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写成的作品 , 也有用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等非洲语言写成的作品 。 但目前除埃及作家马哈福兹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外 , 用非洲当地语言写作的文学作品几乎不为世界所知 。 例如 , 仅在南非 , 就有除英语之外的11种官方语言 , 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学作品 。 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 , 远超中国读者的印象 。 对中非文学交流 , 这一问题同样存在 。 特别是掌握科萨语、祖鲁语等非洲非通用语言的人才过少 , 导致中国文学爱好者对非洲文学进一步了解的进程受到影响 。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文章图片

南非约翰内斯堡金融中心罗斯班克(Rosebank)的中心广场上 , 当地艺术团体在街头表演非洲传统民族歌舞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曦 摄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等平台带动下 , 深入了解非洲文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 。 但除了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外 , 提升对于非洲地区语言的了解 , 将是未来中非文学交流的关键工作 。
受访者简介: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