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许 , 镰仓 。 川端康成一个人静静离开了家 。
当晚 , 人们在工作室发现了川端的尸体 。 他躺在被子里 , 口衔煤气管 , 旁边放着威士忌 。 没有遗书 。
那是三岛由纪夫自杀17个月之后发生的事 。 而距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成为举世公认的日本文学巨擘 , 也不过41个月的时间 。
人间五十年 , 如梦亦如幻 。 彼时 , 川端是日本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言人 。 而今天人们提到日本作家 , 首先想到的 , 是反复被人们冠以诺奖“陪跑者”之名绑架和消费的村上春树 , 或畅销不衰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 。 他们的作品更有当代气息 , 与日本的文学传统关系较远 。 但即便限定在昭和年代的纯文学作者里 , 被谈论更多的也是“人间失格”的太宰治、“美与暴烈”的三岛由纪夫 , 甚至“耽美恶魔”的谷崎润一郎 。
相比之下 , 川端康成其实是更能代表日本文化性格与美学风骨的一位 , 但在当代读者本就越来越少的文学阅读中 , 他正被边缘化 , 成为一个业已过气的“老作家” 。 川端康成是否已不合时宜了呢?
文学|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
文章图片

川端康成
川端也是一部日影史
尽管电影艺术如今也处于衰落中 , 影响力与过去不可同日耳语 , 但对多数纯文学作者而言 , 影视改编仍是作品具有当代价值而为观众需要、或已成为逾越时代的经典证明 。
川端康成是一位作品非常适合影像化的作者 。
1984年 , 日剧《血疑》被央视引进播出 , 主演山口百惠成为全国性的偶像 。 山口百惠恰恰与川端康成有着不解缘分:15岁 , 她以川端早期的《伊豆的舞女》初登大银幕 , 又在21岁时出演川端的晚期名作《古都》谢幕隐退 。 这是川端的“出圈”时刻:80年代中国的川端阅读有着追捧诺奖作家之外的流行印记 。
山口百惠的《伊豆的舞女》 , 已是这个短篇的第六度影像重写 。 从1933年的田中绢代开始 , 日本几代传奇女星都曾诠释过那个伊豆的小舞女阿薰 。 川端的其他名作如《古都》《雪国》《千只鹤》等也曾数度投射银幕 , 可以说 , 改编自川端作品的电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 , 都要胜于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或太宰治等其他昭和名家 。
文学|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
文章图片

山口百惠版《伊豆的舞女》剧照
事实上 , 改编也不是川端参与日本电影史的唯一方式 。 川端与日本电影有着更深的因缘 。
1926年 , 也即《伊豆的舞女》发表当年 , 还是新人作家的川端就曾为衣笠贞之助的电影《疯狂的一页》创作剧本 。 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川端早期“新感觉派”的艺术追求 , 将表现主义的技巧运用到极致 , 前卫、癫狂 , 是世界电影早期实验作品中最让人震悚的作品之一 。 透过影像 , 我们也能感受到青年川端的淋漓才气 。 他还参与了实际拍摄工作 , 结尾段落使用能乐面具就是川端的主意 。 他亲自跑遍京都买来了四个面具 。
文学|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
文章图片

电影《疯狂的一页》海报
成濑巳喜男跟川端有过多次合作 。 他曾先后将川端的《少女心》《舞姬》和《山之音》搬上银幕 , 还与川端一道改编过林芙美子的未完遗作《饭》 。 成濑专注于讲述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情感悲剧 , 非常善于运用丰富的摄影机运动、细密的短镜头剪辑来刻写女性内心的微妙变动、渲染情感的苦闷压抑 。 这与擅长在片段连缀中皴染女性的美丽与哀愁、意乱和情迷的川端不谋而合 。 这也使得两人并不存在改编与原作关系的诸多文本中 , 呈现着知己般相似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