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画卷故乡书——贠国兵《远去的村庄》序

会宁画卷故乡书——贠国兵《远去的村庄》序
2022-04-15作者:白忠德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会宁画卷故乡书——贠国兵《远去的村庄》序
本文图片

贠国兵先生出书了 , 作为他的老师和兄长理应说几句话的 。
国兵来学校读书的时候 , 我刚毕业留校没几年 , 我的年龄自然长于他 。 我那时在学校宣传部编报纸 , 为了办报便利 , 在几个校区设立了学生采访人员站 。 国兵被聘为我所在校区的学生采访人员站长 , 与我交往很多 , 我们之间有了师生之谊 。
一般来说 , 大学里关系走得近的师生 , 毕业后 , 往往会淡远了 。 这是很正常的 , 因为彼此间人际圈、关注点、工作场域发生了变化 , 甚至是空间的隔离 。 但我与国兵不是这样的 。 毕业后 , 他去了浙江金华创业 , 凭着聪明勤奋 , 干得风生水起 , 可他忙中不忘与我联络 。 要么打电话 , 要么发来他的作品 , 有一年我去绍兴瞻仰鲁迅 , 他还特意从金华赶来陪我 。 实则他与我一样 , 都是对文学怀着一份爱与崇敬的 。
前不久 , 他发来散文书稿《远去的村庄》要我写个序 , 尽管我很忙乱 , 加之遇到特殊情况 , 可我没有一点怠慢 , 爽爽快快地应承了 。
贠国兵的散文集分为“纸上有情”“行道有思”“世有奇谈”“万物有灵”四辑 , 围绕着故乡甘肃会宁 , 描绘了一幅乡土气息浓厚的西北风土画册 。 翻阅此书 , 能读到作者的赤子之心、深情厚谊 , 能品到其文风的自然散淡、质朴有味 。 故乡散文多此一树景观 , 实在令人欣喜感佩 。
散文集收录了六十多篇散文 , 容量算不上大 , 却有着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 。 三十年光阴 , 斗转星移 , 尽管它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连一滴水都算不上 , 却包含了一个人波涛汹涌的精神与现实世界 。 这个世界 , 既重点、大篇幅地展现了童年的回忆 , 也把笔墨触及到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情思 , 如《爱的自白》《英雄》《砚台》《婺州古城》等 。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 , 写人 , 主要写亲人与友人 。 作者记录了外爷、外婆、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友人、老师等等 。 回忆就是还乡 , 就是返回故园和童年 。 作者记录了他们的快乐和痛苦 , 这些他所深情倾诉的对象 , 都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烙印 。 感情流泻在文句之中 , 就像滔滔江河 , 难以遏止 。 同时他们也作为时代的个体标本 , 折射出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 。
第二类 , 写民俗文化 。 个人认为 , 这是整本书中最鲜明、最有价值的 。 物质层面上 , 例如《老家的土炕》《打基子》《担水》《窗户纸》《放驴》 , 作者拾捡起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碎片 , 用颇具有地方特色的人证、物证还原记忆的温度和价值;精神向度上 , 如《扎根乡土的名字》 , 用生动、丰富、富有生活气息的姓名展现了民间语言的风采 , 又如《社戏》《耍社火》《方神庙》《白马爷》《龙王爷》《叫魂》《郭阴阳打鬼》《闹鬼》等 , 营造了一种民间仪式与法术蓬勃生长的文化景象 。 这些篇章为我们打开了会宁历史博物馆的一扇窗子 , 不仅可以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与历史中 , 而且从实物和细节牵出来的故事和许多人物中 , 品读到历史的酸辛 , 看到其碾轧出的时代跃迁的履印 。 透过家乡发展中的“一枝”和“一叶” , 我们看到了会宁的昨天和今天 , 甚至能想象它的明天和未来 。
第三类 , 写动植物 。 故园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 , 都可以生发出无限的乐趣 。 作者在观察周边世界时 , 善于捕捉生活和景物中的镜头 , 一棵草 , 一树花 , 一只喜鹊 , 一只松鼠 , 他或喜或厌 , 或欢乐或伤感 , 用浸透着强烈主观情绪的文字 , 把它们收入囊中 。 其中既有朴实直白的记录 , 又有诗情画意、轻灵悦动的描写 , 如“又过了两日 , 芽儿大了 , 破了绿皮 , 吐出一个个白苞儿 。 一夜醒来 , 苞儿绽了 , 开了一树白而大的花儿 , 像一只只白羽的鸟儿张开翅膀 , 落在树上 , 生生动动的 , 是一树音符奏响了春的乐曲” 。 (《玉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