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安徽境内战国贵族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图 安徽境内战国贵族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文章插图
【图 安徽境内战国贵族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古墓
图 安徽境内战国贵族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文章插图
蜻蜓眼
东方网10月12日消息:昨天,采访人员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 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 。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 , 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西向 , 长约6.7米、宽约3.5米、深约0.52米 。从残存板灰痕迹看 , 椁室长5米、宽2.5米 , 似从中间分成东、西两室 , 从残存骨骼和牙齿看,此墓应为合葬墓 。
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 , 该墓葬营建过程非常讲究 , 包括选址、平整地表、垫土、挖墓坑、建木椁、摆放随葬品、安置棺木、构筑封土等多个复杂程序 。
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 , 主要是陶器和原始青瓷 。一类为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陶质冥器——仿铜陶礼器 , 一类为实用器即日常生活用器和用于生产和其他如征战等有关的物品 。仿铜陶礼器包括鼎、盘、F、角等 , 因年代久远等原因,大都已经破碎 。昨天,考古人员告诉采访人员,从墓葬规模、形制、随葬陶礼器及组合看,墓主身份应该是战国早期越国的贵族 。
战国土墩墓首现我省
当天的采访中 ,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宫希成副所长介绍,土墩墓是商周时代流行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常见墓葬形式,包括一般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其基本形制为平地或浅坑掩埋,或平地围建石室并构筑圆丘状封土 , 江浙沪皖地区土墩墓均有大量发现,时代集中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到春秋晚期以后,受中原和楚地墓葬制度的强烈冲击 ,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在吴越地区逐渐流行,到了战国早期,土墩墓已有绝迹之势,因此战国时期土墩墓在江浙地区仅有零星发现 , 在安徽则是首次发现 。
古墓内惊现西亚“蜻蜓眼”
在该墓葬中,考古人员除了发现陶器、原始青瓷外,还发现了一件青铜镞和一颗蜻蜓眼玻璃珠 。这只和蜻蜓眼睛形制类似的珠宝,宫希成介绍 ,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为玻璃制成,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先是单色玻璃 , 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 。公元前10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终于在地中海沿岸出现 。“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 , 这里的人们认为“眼睛”有避邪功能,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为避邪 , 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 。这种镶了“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 。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游牧民族的频繁往来,将这种文化得以传播和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