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都宝墩 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土埂子下隐藏的古蜀密码2009年12月,成都平原已步入寒冬,盆地的天阴沉沉的,难得见到太阳,阴霾的天气往往会持续整个冬天 。每年这个时令,宝墩村的冬小麦已经抽芽,地里的青菜、萝卜也够村民过冬,村民早就无心打理农事了,聚在村口的茶馆里“叭嗒”着叶子烟,龙门阵一摆就是一个下午 。这几天,他们议论得最多的,无非是省里的考古队又来了,张老汉农田里两段土埂子原来是几千年前的城墙 。几天前,成都市考古队来到宝墩村,发现村子西头的游埂子原来是截古城墙 , 并进行了解剖 。我来到村里时,游埂子已被一条20余米的考古探沟拦腰斩断 , 站在2米多深的探沟中,城墙的横截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根根不规则的曲线,如同藏在泥土中的水波纹一般 。“曲线是古人夯筑城墙的遗迹,古人担一些土,尔后斜向拍打夯实,一条曲线就代表这样一个过程,反反复复十多次城墙才最终完工 。”何锟宇说,他是宝墩古城的发掘领队 。新津县宝墩村距离成都市区约40公里,与散落在成都平原中成百上千的村落一样,春华秋实,西河与铁溪河分别从村子东北、西南面穿过 , 汩汩清泉灌溉着这片沃土 。要说宝墩村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马平川的旷野中,却突兀地耸起一道道高两三米,宽一二十米的土埂子 。关于这些土埂子,村里流传着这么个传说,古时一条金龙与一匹天马在天空中嬉戏,霞光万道,祥云飞舞,突然,金龙与天马一头栽到村子里,一时间地动山?。?大地上就横亘着一道道类似“龙脊”的埂子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些土埂子就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关注 。1953年 , 西南博物院一位叫徐鹏章的学者来到宝墩村,在土埂子上找到了一些汉砖、陶片,推断其为战国—汉代的古城墙 。1984年 ,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现成都市考古队)又在土埂子上找到了大量汉代砖室墓 。两年后,在成都平原另一端的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发现,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金杖等诸多珍贵文物令世人得以窥见古蜀文明的古老荣光 。有细心的学者发现,从考古地层来看,三星堆第一期文化与二、三、四期文化差别很大,似乎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不过 , 这个质疑很快就湮没在“一醒惊天下”的喜悦之中了 。两次考古调查并没有给土埂子带来什么改变,在宝墩村,它们往往被开垦成农田、菜地,也有人觉得地势高、风水好 , 在上面建起了房屋 。在此过程中,一些残破的陶片、磨得滑溜溜的石块也被刨了出来 。频频出土的文物又引起了考古队的注意 , 1995年秋收后,成都市考古队再次来到宝墩村,在一段叫真武观的土埂子上开挖探沟,结果出土了大量陶片、石斧、石锛、石凿,证实真武观确是人工夯筑成的城墙 , 不过其年代却比想象中的战国—汉代提前了大约2000年之久城墙夯筑于4500年前,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山时代 。精彩推荐:武则天墓之谜 七星巨棺 太监为什么要净身 喀纳斯湖水怪之谜1996年底,一支由成都市考古队、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新津文管所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进驻宝墩 , 经过数月的调查,认定诸如蚂蟥墩、李埂子、余埂子等土埂子也是城墙遗址,它们围成了一座长1000米、宽600米的古城,面积约60万平方米 , 这也是成都平原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史前古城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成都市考古队希冀在宝墩古城寻找到有关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更多线索,游埂子也就成了本次调查的突破口 。城墙是王权的象征游埂子长约500米,残高0.5米-3米 , 最宽处22米 , 与真武观一样采用堆筑技术 。这也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常用的筑城方法:由平地起建,在中间堆筑数层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夯打,城内侧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堆筑层次少 , 故坡略陡 。这样堆筑起来的城墙往往墙体庞大,坡度却比较缓和 。出于防御的考虑,城墙外围往往开挖壕沟,也就是通常说的“护城河” , 而中国南方充沛的降水量与频繁的洪灾 , 也需要壕沟排水、泄洪 。游埂子距离1996年发现的西城墙约600米,同为东西走向,这是否意味着它可能是宝墩古城的外城墙?带着这个疑问,何锟宇和同事又接连找到了石埂子、狗儿墩、王林盘等土埂子 , 确认其为城墙遗址,其中狗儿墩与其下压着的宝墩文化层土色一致,这是城墙修筑于宝墩时期的铁证 。新发现的城墙皆位于1996年的古城外围,围成了一个更加恢弘的古城 。原来,宝墩古城由内外两重城墙包围,内外城墙四个方向都挖有壕沟,无疑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城 。就年代而言,外城墙晚于内城墙,推测宝墩古人最早生活在内城,尔后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这才拓展到了外城 。经过测算,宝墩外城为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长约2000米、宽约1500米、周长近6200米,面积则达到了惊人的276万平方米,仅次于浙江余姚良渚古城(290万平方米)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280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 。有学者曾推测宝墩内城墙土方量在25万立方米上下,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外城墙土方量约115万立方米,内外城墙总土方量达到了140万立方米,今天看来依旧是个庞大的工程,这也使得后人惊叹于宝墩古人精湛的建筑技巧的同时,对古城的人力、政权也有了全新解读 。成都北门驷马桥一带,曾有座边长140米、高约10米的四方三层形的商周祭台 ,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在《四川通史》一书中推测其“用土总量在7万立方米以上,若征发2万人修建,至少要3年或4年才能建成” 。如此看来,宝墩古城巨大的城墙无疑需要更多的劳力与更久的时间 , 背后无疑有一个强大的政权作为支撑 。在新石器时代,人人平等的氏族公社制度已走到了尽头,贫富分化促使阶级出现,王权逐渐掌握到少数人手中,城墙就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 。精彩推荐:恐龙灭绝之谜 建文帝墓 纳兹卡图案 上海十大灵异事件古城中心,议事厅还是宗庙?外城墙发掘结束后,一个叫鼓墩子的地方引起了何锟宇的注意 。鼓墩子孤零零地位于内城的中心 , 是个残高约2米的圆形土堆,周围没有相邻的土埂子,这就排除了它作为城墙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钻探表明,鼓墩子下方有丰富的宝墩文化层堆积,这里也就成为2010年的重点发掘区域 。村民传言,诸葛亮曾率蜀军七擒蛮将孟获 , 鼓墩子是诸葛亮操练兵马的点将台 。不过 , 传说中的兵戈铁马并未在发掘中出现,从地层面貌来看,鼓墩子过去是块水田,汉代人垒起了几十个一两米长的土埂子,排列成扇形;宋代人则开挖了一道道沟渠 , 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历朝历代的蜀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痕迹 。随着汉代、宋代地层被一层层清理完毕,大约500平方米的考古探方中露出了42个1米见方的方形柱坑,根据走向可分为3部分,主体建筑长20米,宽10.5米 , 保留柱坑28个,其中东、西侧各8个 , 南北侧各5个,房屋内部2个;两侧各有个厢房,北厢房长10米,宽7.5米,南厢房长9米,宽8米,组成了一个“品”字形复合建筑 。这也是宝墩遗址最大、成都平原最早的大型建筑遗址 。为了修建这几座大房子,宝墩古城的建筑师可谓殚精竭虑:建筑采用立柱式承重,先开挖柱坑,竖立梁柱后再加盖主体建筑,42根1米见方的梁柱,可以想象主体建筑有多么恢弘 。就连地面,建筑师也有着诸多考虑,他们运来黄土 , 把地面铺平,就像现代人装修时“铺地砖”一样 。进一步发掘表明,几座大房子周围并未发现灰坑等生活遗迹,倒是出土的陶罐、陶壶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暗示这里并非普通百姓的居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多年来一直主持良渚古城的发掘,他认为大房子与良渚古城发现的大型建筑颇为相似且规模更大,可能是原始议事厅或宗庙场所 。在鼓墩子外围,考古队员找到了一些小型房屋基址,从残存的柱洞与基槽来看,可能是“木骨泥墙”结构 。所谓“木骨泥墙”,墙体用树干做骨架,在此基础上编排篱笆,敷上厚厚的湿泥 , 再架上柴火将其烤干 , 这样的房屋具有通风、防潮的优点,在中国南方尤为流行 。房址附近的灰坑出土的陶器、石器、种子,则成为复原宝墩古人生活的线索:水稻、粟的出现暗示着宝墩古人已是刀耕火种 , 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还时常采集野生薏仁、豇豆、小米;狩猎是宝墩古人获得肉食的主要来源,锋利的石镞、石刀是得心应手的兵器;生活器皿则以陶器为主,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曲沿罐、折腹钵等等,上面装饰着水波纹、新月纹、指甲纹、长条纹,不过他们的生活质量却是每况愈下,年代越晚,陶器的质地与火候越差 。4500年前,大大小小的房屋众星捧月般围绕着中心的大房子 , 城垣将它们拱卫其中 , 宝墩人在这里安居了两百余年之久 。后来,他们举族迁徙 , 离开了古城,一直以来,没有人知道他们怎么舍得放弃巨大的城垣与这片养育他们的沃土 。直到成都平原上其他几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陆续显山露水 , 有关宝墩人的去向与他们经历的灾难,才第一次得到披露 。
- 长沙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探索
- 形容一个人都不在状态的成语
- 形容火球外形的成语
- 西海龙王 西海龙王的外甥鼍龙
- 形容该完成的都顺利完成的成语
- 芹菜叶子为什么要摘掉 芹菜叶子能吃吗为什么都丢掉
- 油皮适用的水乳套装 比较亲民的护肤产品都有哪些?
- 为什么打电话都是视频通话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打视频电话
- 什么是追星族? 追星族都是什么人
- 华为手机给拼多多换姓输入赞多多美多多买多多都可以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