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姜昆为何交恶 郭德纲不介绍于谦

【郭德纲姜昆为何交恶 郭德纲不介绍于谦】普法的罗翔,总是在讲狂徒“张三”的故事 , 而说相声的郭德纲 , 总要讲于谦及其家人发生的故事 。其理是一个:方便 。
相声是塑造人物的,其方法主要是靠语言,那最便捷的当然就是第一人称“我”,《揭瓦》《西征梦》《我是科学家》等等莫不如此:郭德纲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物活灵活现地立起来 。
郭德纲曾多次解释过这个问题,说,除了“我”,那自然就得是“于谦及其家人”了 。其实,同样是舞台上的演员 , 同样是担负着塑造角色的任务,“于谦及其家人”又何尝不是第一人称!所以,郭德纲反复说:相声里于谦的事儿,都不是真的,于谦父亲的事儿,也都是假的 。
相声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应该就包括了逗哏以“我”塑造主要人物,而捧哏(及其家人)“扮演”其他次要角色的这种形式 。
但是,很多观众总是不知不觉地当真,于是“谴责”郭德纲、同情于谦!不怪观众,都怪郭德纲和于谦演的太好了、太像了 。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决定内容 。比如说,评书,讲的是别人的故事,相声,讲的是“我”的故事 。现在兴起的“脱口秀”,有些类似,同样是以“我”为主,偶尔欲盖弥彰地说“我有个朋友……”,除了“我”,调侃的对象也主要是自己的家人 , 以及在场的其他脱口秀演员 。
有些人为什么相声说的好?因为他父亲是说相声的,但我不是说相声的,我是听相声的!所以我不知道以上我的理解对不对,大概是这样吧 。
补充一句:通常情况下,以第一人称“我”展开的艺术作品,容易让人将“我”等同于作者(或表演者) 。所以,有的作者会颠覆读者的惯性感觉,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我”在书中经常提到“本书作者”,并以第三人称“他”加以叙述和评论,很让人疑惑:这个“我”是谁?
说相声就要雅俗共赏 , 笑料来于生活,生活产生故事,整段都讲政治经济学,你听吗?
拿搭档 , 师兄弟 徒弟砸挂以产生‘包袱’是传统相声的惯例,不然说观众与他人会引起纠纷 。
相声要通俗,才有观众,不要把通俗说成是‘三俗’而进行批判!
郭德纲的相声商演场場爆满,得到观众的认可,那是要花钱买票的 , 你说是‘三俗’那是你的偏见,是你狭隘的思想在作怪,难道广大观众都是低级趣味的人 , 喜好听‘三俗’的相声才来的?你那是在侮辱观众的人格和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