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究竟是何模样?

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究竟是何模样?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出土 , 今人能保护好吗?采访人员探秘最新落成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
十年地下考古 “唤醒”水闸遗址
当人们步入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主入口时,都不禁惊讶——这片约1500平方米的“地下宫殿”如此气势恢宏,且与大都市的居民区距离又是如此之近 。
 ?。玻埃埃蹦辏翟拢?某施工队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志丹苑”工程地块进行打桩施工,工人惊讶地发现 , 7米以下“怎么也打不动了”,地下露出的是一片结实的石板 。
【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究竟是何模样?】文博专家很快介入了地下取样开挖工作,发现石板下有排列整齐的木板,木板下又有结实的木梁,再往下居然还有上万根木桩……专家后来断定,如此坚固的地下大工程,原来是一处古代水闸 。
今天当人们站在遗址博物馆的凌空玻璃步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闸周边坚实的石板,板与板之间用“金元宝”形的铁锭榫卯结构固定 。
上海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陈燮君回忆,断代工作经过了谨慎取样和考证 。较明显的证据之一:这座水闸的表体和肌理到处可见“金元宝”形(两头大、中间小的弧线造型和纹样)的文化符号 , 而这正是元代建筑工艺的一个标志 。“从初步的断代,到后来器物的出土,再比照记载当地水利工程的历史文献,最后证明了水闸的年龄,它果然已经700多岁了 。”陈燮君说 。
而今,观众步入博物馆,可以看到这座古老水闸的原貌,沿坡道一路来到“地宫”深处 , 可以畅游于700多年前的水闸石板、木桩间 。在上千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一角 , 还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等 。专家介绍,考古研究历时10年之久,目前已基本完成,10年或许有些漫长,但对科学研究而言才刚起步 。
元代工艺精湛 不愧“良心工程”
在专家一步步揭开元代水闸真面目的同时 , 元代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工艺也得到了还原 。今天的遗址博物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复原并呈现了这座水闸的数十道建设工序 。
最令专家惊叹的是,建设水闸时所使用的一万多根木桩,凡已出土的 , 每根都留有墨迹 。研究显示,当时元代的施工人员根据天干地支的计数方法对上万根桩进行了编号,“一桩一位一编号”,甚至超过了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工艺,令人敬畏 。
另一种与水闸相关的施工技术叫“上灰浆” 。“灰浆”是用糯米、石灰等材料制成的古代“黏合剂”,一般在古城墙等建筑工艺中较为常见,而此番在对上海元代水闸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种糯米浆的神奇作用 。
上博考古专家何继英研究员说,在石板与石板的连接处,凡依靠“金元宝”形状的铁锭榫卯加固的部位,表面都发现了涂抹“灰浆”的痕迹,这种“黏合剂”比现代的胶水牢固多了,而且有防腐功能,以至于当700多年后人们用现代机械向下打桩时,依然难以撼动水闸的坚固实体 。
研究还发现,这座水闸的设置目的在于利用潮汐原理配合开闸放闸,使泥沙不再淤积于主河道影响航行,进而利用人类和大自然的合力实现水网疏浚 。
考古文博大接力 避免文物“见光死”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迎客,文物保护的大课题也才刚刚开始 。”从事出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上博副研究员周浩告诉采访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