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集:“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四 )



从实践的角度讲 , 发掘、试掘和调查相结合的田野工作方法 , 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 点——发掘 , 是认识一种或数种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和性质 , 多种考古遗存的年代关系;面——调查 , 是检验发掘对考古遗存认识的普遍意义 , 完善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线——试掘 , 是介于点发掘和面调查之间的一种形式 , 兼备二者之长与二者之短 。 晋中地区的考古工作很好的诠释了发掘、试掘和调查三种形式的彼此关系、衔接过程以及整体效果 。 《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一文讲:“1982年春 , 根据白燕遗址发掘提出的问题 , 先后在太原盆地周缘汾河中游地区的太谷县、汾阳县、孝义县及汾河上游地区的娄烦县进行了多次专题调查 , 并对典型遗址做了小规模的试掘 。 1983年3月至6月又派出小分队深入吕梁山区 , 在黄河东岸三川河流域的离石、柳林两县进行考古调查 。 至此 , 完成了对晋中地区纵横两方面的解剖 。 ” 白燕遗址发掘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晋中考古》一书的《前言》讲:“白燕遗址的工作 , 虽已见到序列较为完整的夏、商时期的遗存 , 以及自具特征、序列远不系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 却难以说清楚夏代的此地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渊源 。 同时 , 白燕遗址见到的几座墓葬及其随葬器物 , 似乎渊源有自 , 再次引起探索吕梁山西麓过去经常发现的以颇具特征的青铜器为代表的遗存的兴趣 。 这就是晋中考古队至娄烦、汾阳、孝义、离石及柳林进行考古工作的大致缘起 。 ”
关于发掘、试掘和调查 , 谁在前 , 谁在后?怎样交互进行?当然发掘之前 , 为确定发掘遗址都要有调查工作 , 但是规模不一定大 , 一般可根据已掌握的遗址情况做复查 。 华县渭南的工作是先发掘元君庙墓地和泉护村遗址 , 再做全面调查;再发掘泉护村遗址 , 再做复查;在调查过程中试掘南沙村、虫陈村和老官台等遗址 。 蔚县壶流河流域的工作是先发掘筛子绫罗、庄窠和三关遗址 , 再全面调查;再发掘三关、庄窠等遗址;调查中试掘四十里坡、琵琶嘴、前堡等遗址 。 晋中地区的工作是先发掘白燕遗址 , 然后做五县全面调查 , 调查中发掘和试掘杏花村、段家庄、童子崖、乔家沟、高红等遗址 。 总结这三地区的工作流程 , 可以看出华县渭南模式的操作过程 , 基本是先发掘 , 后调查 , 试掘穿插在调查中 。
从理论的角度讲 , 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和实践是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创建和实践的积累 。 苏秉琦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中对区系类型的解释是:“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 , 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 。 这里 , 区是块块 , 系是条条 , 类型则是分支 。 ”准此 , 以衡量华县渭南模式从事的考古活动 , 考古发掘和试掘所认识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就是“文化类型”和“分支”;考古调查的区域就是“块块”;通过发掘、试掘和调查所构建的编年序列就是“条条” 。 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华县渭南模式从事的考古活动是课题式的考古研究 , 在这一活动中 , 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是课题的学术目标 , 发掘、试掘和调查相结合操作是实现学术目标的操作途径或称技术路线 。
发掘、试掘和调查相结合操作的华县渭南模式 , 意在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 。 因此 , 这一操作模式在考古工作稀少的“空白地区”进行效果尤好 。 河北蔚县壶流河流域、山西晋中地区以及吉县州川河流域的考古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