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集:“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五 )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学科的进步 , 华县渭南模式采用了聚落考古学使用的“卷地毯式”(或称“拉网式”、“全覆盖式”)调查方法 , 收到了更佳的效果 。 吉县州川河流域调查 , 在16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 发现两汉以前的遗址255处;清水河县浑河流域调查 , 在285平方公里范围内 , 发现两汉以前的遗址365处 。
调查期间清理断崖暴露、亟待抢救的房址、灰坑和墓葬等遗迹堆积 , 往往会收事半功倍之效 。 这种操作形式始于1950年代早期的西安附近调查 , 普及于1980年代末之1980年代前期的蔚县壶流河调查和晋中盆地调查 。 在晋中调查中 , 先后清理了临水H1、北垣底M1和H2 , 薛家会H1、峪道河M1和H1、吉家村F1、乔家沟F1和H6、高红H1等遗迹堆积 。 其中 , 高红H1的清理意义尤为重大 , 该灰坑出土的以分裆柱足鬲和雷纹广肩罐为代表的遗存 , 属于商代晚期 , 使人们见到了该地区屡屡发现的具有浓重北方色彩的青铜器所属的考古学文化的庐山面目 , 也为日后山西省考古所在该遗址发现大型这一时期的城址打下了基础 。
谱系的认识是建筑在编年序列基础上的文化因素分析结果 。 《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和《张家口地区考古的重要收获》 , 都在交代编年序列之后 , 对本区域年代早晚和年代同时的不同考古学文化遗存之间的谱系关系做了讨论 , 限于篇幅 , 于此不再介绍 。
1950年代末 , 华县、渭南的田野考古工作及后来的研究工作 ,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 这就是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两个模式 , 即“华县渭南模式”和“元君庙模式” 。 两个模式是考古学中国本土实践的产物 , 是中国考古学派对考古学的贡献 。 “华县渭南模式”和“元君庙模式”是张忠培先生留给中国考古学的宝贵遗产 。
|三水集:“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本文图片

【说明】本文摘自许永杰著:《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 , 科学版社 , 2021年 。 欢迎个人转发 , 机构或媒体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 。 所有转载或引用 , 务请注明原出处 。 若有出入 , 请以原书为准 。
【|三水集:“华县渭南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考古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