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老了爱回忆 , 爸爸平时尤爱整理家中的老物件 , 诸如老照片、老文件、老证件 , 悉数都是他的藏品 。 尤其让我赞叹的是 , 历年来的书信 , 特别是家书 , 他都细心保存 , 状态完好 。
【都是一|“家书”抵万金】每每读到这些书信 , 都能勾起很多回忆 。 爷爷离世的时候我还是个不太懂事的孩童 , 脑海中的爷爷的样子已经有些模糊 , 所幸有爸爸精心保存的他20世纪80年代初外出求学到参加工作这十余年间与爷爷的通信 , 让爷爷慈祥的面容跃然纸上 。 从书信中 , 我还看到爷爷作为父亲对孩子生活、学业的关心照顾与谆谆教诲 , 与爸爸对我的言传身教如出一辙 。
同爸爸一样 , 我也在十八九岁的年纪外出求学 , 但不同于他年轻时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 ,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 纵使离家千里 , 只需打开手机便可在屏幕中见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爸妈 , 和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 。 网络时代的家书 , 让亲情不再完全由纸张承载 , 琐碎的文字聊天、电话里的声音、视频中的笑脸 , 都是一封封有温度的家书 。 沟通方式虽然变了 , 但感情不变 , 电话那头的爸爸依然盼望听到儿子的声音 , 希望儿子学有所成 , 早日归来 。
留法早期 , 宿舍网络不佳 , 手机拨打家里固话是唯一的选择 。 即使面对时差和繁忙课业 , 周末的通话依旧是我每周的必修课 。 有时错过约定时间 , 妈妈接起电话的第一句 , 就是充满思念的抱怨:“怎么才打过来呀?你爸刚才一直在念叨你 。 哎 , 你听 , 你爸又在客厅喊了 , 是不是亚宇的电话打来了啊?”我的爸爸呀 , 平时总是对我不苟言笑 , 一副严厉模样 , 但其实心里面却是很温柔的 。
记得刚到法国的时候 , 人生地不熟 , 语言基础更是薄弱 , 难免感到孤独与彷徨 。 那时候 , 每周与家里的通话 , 就成了我心中最大的精神寄托 。 一般而言 , 我都选择报喜不报忧 , 对当下的情绪只字不提 , 以求爸妈安心 。 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什么的爸爸 , 有一次在电话里给我讲起了背井离乡求学和毕业后只身南下闯荡的经历 。 这曾是小时候听得我耳朵起茧的故事 , 但现在再听再品 , 却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 我细细听完故事 , 静静地没有说话 , 但精神上仿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我现在的起点比他年轻时更高 , 所面临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 不会比他当年所面对的更大 , 所以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面对?
除了学业和生活 , 爸爸还特别喜欢与我聊工作上的事情 , 有时一聊就忘记了时间 。 我的专业是商科 , 而他负责的是经营管理工作 , 我们会一起讨论分析市场趋势、项目前景、收益测算 , 等等 。 渐渐地 , 电话那头的大家长仿佛消失了 , 变成了一位言传身教的良师和共同创业的伙伴 。
离乡九千里 , 家书抵万金 。 在留法学习期间 , 正是这一通通电话、一次次视频的“互联网家书” , 陪伴我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成长阶段 。
39年前 , 爸爸出外求学 , 爷爷曾作《七律·勉儿》诗用来勉励他:莫做无知处世难 , 兼程九嶷路漫漫 。 韶华荏苒催头白 , 岁月蹉跎引众谗 。 挂角负薪排室困 , 偷光映雪克家寒 。 历朝勤学人多少 , 青史垂名后起看 。
爸爸请名家题写此诗悬于大厅正中 , 其用意将此诗作为“传家宝”, 今天与我共勉 , 明天子孙代代传承 。 我定不负父母嘱托 , 珍惜韶华 , 奋发有为 , 创出一番事业来 。
- |明朝私房钱被男子藏于木雕,两任主人都没发现,600年后重见天日
- 安泽|“洋北漂”安泽:让没来过的人看到中国的变化
-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探营 感受“在大地上阅读”般的舒适感
- |老话说:“东西七不送,送了人散财也空”,七不送都说啥,有啥道理
- |传统文化“十六字心传”,说尽人间道
- |“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荣誉揭晓
- |古人为了图方便,就发明了一种“春凳”,那它有何特殊用处?
- |暖心|当大温华裔壁画被涂鸦后,整个社区都行动起来了
- |40年前,开棺后发现女尸胸前一小袋,通往阴间的“路引”有用吗?
- |江门台山:以“茶王”红色小说助白云“仙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