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苏轼与竹

□兮湄
孤生崖谷间 , 有此凌云气 。 苏轼的一生 , 就像竹子传奇的一生 。
苏轼在黄州时 , 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叫东坡 。 那么为何不叫西坡、北坡呢?除了他在黄州自己开辟的那块土地位于住宅的东面之外 , 究其原因可能与他的少年时代的爱好有关 , 那就是种树 。 苏东坡年少时喜欢在眉山东冈栽种松树 , 有诗为证:
【黄州|苏轼与竹】我昔少年日 , 种松满东冈 。
初移一寸根 , 琐细如插秧 。
他不是种了就不管 , 而是每隔一阵就去浇水 , 悉心栽培树苗 。 久而久之 , 这种习惯就保留下来 , 即便后来随命运漂泊各地 , 他也把种树栽竹的习惯带到那里 。他后来最为推崇“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 不仅仅是仕途漂泊导致的 , 而是家乡的竹影、竹声、竹香 , 一直飘摇在他的梦境与想象中 。 他最喜欢做的事除了播麦插秧、栽花植树 , 另外就是种竹子了 。 不仅在黄州种 , 在密州、颍州、杭州、湖州期间 , 也大力提倡种竹 。 即便是后来年近花甲被贬岭南 , 他也把这闻之色变的“瘴疠之地”视为第二故乡 , 并在惠州小西湖孤山上筑园造景 , 并种下了大量竹梅等花木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作为诗人 , 苏东坡总能透过竹梢感受到早早来临的春意 。
一个人在私家园林里度过的童年是十分快乐的 。 苏轼五六岁的时候 , 成天和姐姐八娘、弟弟苏辙在院坝里玩耍 , 里面竹子尤其多 , 斑竹、慈竹、水竹、楠竹、苦竹、大琴丝竹、小琴丝竹随处可见 。 现在的眉山和青神县 , 传承苏轼的竹文化精神 , 大力种植各类竹子 , 目前 , 拥有中国竹子种类品种最多的公园 。 苏轼后来这样描绘自己的家:“门前万竿竹 , 堂上四库书” 。 登高远望 , 丘坡田湾之间 , 家家户户无不安居于幽篁环抱之中 。 但凡有竹的地方必有川西林盘 , 林盘中有家的地方必有连绵的竹涛 。 房前屋后 , 竹绕家围 , 炊烟袅袅飘过竹梢 , 成为了苏轼童年最美好的乡村记忆 。 竹子不但可以成为玩耍的竹马 , 竹子那“萧然风雪意 , 可折不可辱”的坚韧秉性 , 更令他无限神往 。 在竹子的清雅脱俗之间 , 在竹子的恬淡快意之上 , 在竹子的刚毅坚贞之内 , 在竹子的虚怀若谷之外 , 竹子早已经在俯仰之间植入了他的灵魂 。
别人说 , 东坡爱竹、东坡似竹人;我说 , 竹子俨然构成了苏轼的脊柱 。 我们唯有在“心静识风影”之余 , 才能抵达“天寒现竹魂”的领域 。 据不完全统计 , 苏东坡笔下与竹有关的诗词有50多首 。 在西方经典里 , 将神奇的石头比喻为“活石” , 其实我们透过苏轼的平生功业与诗词文章 , 方能体味到何为“活竹”!
有一天 , 苏轼抄写了白居易的《养竹记》 , 他太喜欢这篇文章了:
竹似贤 , 何哉?竹本固 , 固以树德 , 君子见其本 , 则思善建不拔者 。 竹性直 , 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 , 则思中立不倚者 。 竹心空 , 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 , 则思应虚受者 。 竹节贞 ,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 则思砥砺名行 , 夷险一致者 。 夫如是 ,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
贞元十九年春 , 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 授校书郎 ,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 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 明日 ,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 见丛竹于斯 , 枝叶殄瘁 , 无声无色 。 询于关氏之老 , 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 自相国捐馆 , 他人假居 , 由是筐篚者斩焉 , 彗帚者刈焉 , 刑余之材 , 长无寻焉 , 数无百焉 。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 菶茸荟郁 , 有无竹之心焉 。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 而见贱俗人之目 , 剪弃若是 , 本性犹存 。 乃芟蘙荟 , 除粪壤 , 疏其间 , 封其下 , 不终日而毕 。 于是日出有清阴 , 风来有清声 。 依依然 , 欣欣然 , 若有情于感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