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的拐点( 三 )


3、秦施反间计
秦军远道进攻 , 持久不利 , 强行进攻打不破赵军坚壁 。双方对阵军队超过百万 。双方持久都是巨大的消耗 , 赵王也急于求战 , 秦军更急 。但持久战对赵军有利 , 廉颇坚壁以待,无疑是正确的战略 。秦军如何打破僵局呢?
秦相范雎,展开外交攻势,他派出大批间谍到赵都邯郸 , 用千金厚币行贿赵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说廉颇的坏话,又散布流言 , 说秦军最害怕“马服子”为将 。马服子,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的阏於之战,就是赵奢为将打败秦军的,当时赵将廉颇、乐乘都不敢为帅,赵奢一战成名 。他的儿子赵括好读兵书,好骑马射箭,又好夸夸其谈,认为天下善于用兵的人都不如他 。赵括和父亲赵奢辩论兵法、战略,赵奢都说不过他 。但赵奢评论,赵括是纸上谈兵,断言赵括为将必败 。但在社会上赵括却有很大的名声 。秦人抓住赵王急战和赵括的虚名,反间计得以成功 。赵王下令召回廉颇,用赵括为全军统帅 。
4、临阵易将
临阵易将,犯兵家之大忌 。但事实证明主帅连打败仗 , 必须易将才能扭转败局时,应及时换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在北非战?。?连连败北,丘吉尔改任蒙哥马利后 , 扭转战局 。苏德战场,苏军连连败退,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生死关头,斯大林改派朱可夫 , 转败为胜 。如何易将,关键是分析胜败原因 。如果优势战败 , 这个将必须换;如果即将全线崩溃,或主将一筹莫展,此时也须换将,打开新局面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 , 秦军又挟乘胜之威,硬拼打阵地战,赵军不敌是正常现象 。况且廉颇没有败,只是前沿接触,试探性战斗 , 不成即改变战略,坚守疲敌,秦军强势一筹莫展 。因为攻守形势 , 兵力悬殊 。攻方三倍于敌,才是平手,五倍于敌才有必胜把握 。秦军没有这么大的优势 。赵军在第一线四十五万人,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了 。秦军作为攻方,第一线差不多只能与赵军相当 , 约五十万人,只是气势更胜,战力更强,但优势有限 。后勤供应,秦军不如赵军,秦军战线长,久拖不利 。廉颇的坚守不战,消耗秦军士气 , 待其疲,克敌制胜,无疑是正确的战略 。再说廉颇已经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 赵王换将,实属不妥 。
这时换将意味着改变廉颇的正确战略,是绝对错误的 。改坚壁为进攻 , 也就是以短击长,蔺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上书赵王说:“赵括徒有虚名,他只会读兵书,不懂得临场变化,打仗按书本 , 好比弹奏琴瑟,用胶把弦柱粘牢,只能弹出一个声音,哪成乐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弹琴拉二胡 , 音调的高低要靠调节弦柱的松紧来转换 。琴柱将弦转紧,则音急调高,琴柱将弦调松,则音缓调低 。如果调弦的柱被胶粘牢,不能调弦松紧,只能弹奏一个声调 , 就不成乐章了 。比喻赵括带兵,只懂一味进攻、蛮干,改变廉颇的战法,必然要失败 。由于当时蔺相如生病 , 没有人可以强谏赵王,他的一纸上奏,没起作用 。
这时,赵括的母亲也上奏说:“赵括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 , 他的父亲曾说,‘我这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打仗 , 他若为将,兵败国亡的祸就要发生’ 。”赵王仍然不听 。
5、兵败长平
七月底,赵括来到军中 。他立刻改变廉颇的部署 , 发出挑战书与秦军决战,下令全军出击 。老成持重的军官全部罢免,只知提拔那些喜欢蛮干的“愣头青”为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