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的拐点( 六 )


(1)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战争中划时代的一场大战役 , 它既是秦、赵之间的一场主力决战,也是秦国与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一场主力大决战 。东方诸侯韩、赵、魏、楚四国参战,秦国为一方 , 五国决战,历经八年 。战役上,东方诸侯列国最终胜利,赶走了秦兵,韩国也收回了上党;战略上,秦国大胜,韩赵被彻底削弱,赵国损失巨大,太原等广大地区丧失,从此一蹶不振 。
(2)长平之战中 , 赵国倾全力而失败,说明东方列国单独一国不能抗秦,邯郸之战的胜利,说明秦国不能战胜东方列国的合纵 。这场大战生动地证明:合纵存,则东方列国存;合纵亡,东方列国亡 。秦要统一,必须打破合纵,各个击破才可能统一 。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在长平之战半个世纪之前,秦国力量还不十分强大,东方列国单个可以对阵秦国,所以合纵不坚,被秦国连横打破 。长平之战形势明朗,秦国野心暴露无遗,单个国家又无力对抗秦国,因此长平之战后,东方列国没有形式上的合纵,而互相依存的实际合纵更加坚定 。公元前247年和公元前232年 , 魏、楚、燕、韩、赵五国两次联合打败秦兵就是证明 。齐国则彻底中立 。秦始皇亲政后 , 采纳尉缭的建议,用重金和间谍战破坏合纵,还假东方列国昏庸国君之手自毁长城,屠杀良将 。因此秦始皇只用十年工夫就灭了六国,统一天下 。长平之战为双方提供了经验,最终秦国取得了胜利 。
(3)长平之战从秦伐韩起,其后赵国卷入 , 再后楚、魏卷入 , 局势愈来愈失控,拖了八年,因此绝不是“利令智昏”四个字就可以了结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搅动了整个中日华北战?。R环⒍恚∏∈侵腥樟焦谰稣秸飧龃缶志龆ǖ?。)赵国接收上党也只是一个导火索,秦、赵决战,秦与东方诸侯的大决战迟早要发生 。公元前270年的阏於之战 , 也是赵救韩 。秦欲吞上党,打开攻赵的门户,早就虎视眈眈 。赵救韩,保守门户,并上党,无疑是正确的 。但“利令智昏”的批评,也有道理,赵国不纳上党,可以暂时免祸 。从这一角度,不要贪无妄之财 , 也有警示意义 。
(4)战争最终是国力、军力、财力、政治力的综合较量 。当时三晋韩、赵、魏三国土地近一半已被秦国攻占 , 三国的地盘加起来也只有秦国的一半 , 三国力量的总和也只能与秦国打个平手 。秦国动员十五岁以上男子出征 , 可以说扫境以战,才勉强赢得胜利 。长平之战,如果齐国加盟,用粮食支援赵兵 , 秦军就要失败 。赵国救韩国,秦国使者四出,警告列国不要参战,而赵国是在长平战败后才紧急求救 。长平之战 , 来得突然 , 赵国准备不足,其落败不但是军力上的失败,也是外交上的失败 。在外交上,赵国落后了秦国一步,付出了沉重代价 。
(5)秦国的野蛮战法,杀降,报复平民,也增加了统一进程的难度 。东方之民,不愿为秦民 。如上党地区民众自救,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又经过了十二年,直到公元前248年才彻底平定上党的反抗 , 再次从韩国手中夺取 , 就是生动的明证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破赵邯郸,赵公子嘉在代地一弹丸之地抗秦 , 经过了五年,到公元前222年才最终灭亡 , 也是生动的明证 。但秦军的战法,可以彻底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在军事角逐上也有一定意义 。
长平之战产生了许多故事,留下许多成语,如:利令智昏、纸上谈兵、窃符救赵、脱颖而出、一言九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