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繁华落尽的乡村圣殿在哪里,山西美丽休闲乡村300个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 作为戏曲主要载体的古戏台,它承载着文化,散落在三晋古地的每一个角落 , 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 。它见证着村镇的富有,人世的兴旺,文化的繁荣,朝代的更迭 。
那些历尽沧桑、繁华落尽的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一个个喜怒哀乐,它留给我们的是那离不了又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 。真可谓“演千秋史事尽是悲欢离合,看满台角色无非善恶忠奸”“数尺地五湖四海,几更天七朝八代” 。可以说,山西古戏台折射的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 山西就有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到了汉代,歌舞百戏十分兴盛;进入宋金时期,山西杂剧已相当繁荣,从金墓发掘的戏曲砖雕就可见当时的盛况;至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并诞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作家 。及至明清两代 , 山西戏曲已逐渐形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派别 。
戏曲的兴盛促进了戏台建筑的发展 。山西仅现存的元、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就有3000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为山西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的戏台 , 全国仅存的8座元代戏台全部集中于山西,尚存的明代戏台山西多达30余座 。

山西古戏台繁华落尽的乡村圣殿在哪里,山西美丽休闲乡村300个

文章插图
高平二郎庙戏台,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
也许是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大量的木构建筑得以更好地保存;也许是淳朴的民风和有村必有庙 , 有庙必有戏台的迎神赛社的祭祀频繁;更或是娘子关内的平安富庶 , 很少遭遇大规模战争的侵扰,致使大量的戏台在山西留存 。这是上天赐予山西人的宝贵财富 , 因为它是见证乡村历史、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
遍数山西的古戏台,无一例外都与古庙宇有着必然的联系 。建庙不忘搭台,戏台总与寺庙相伴,通常都是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在一条中轴线上纵向排开,因为是给神献戏,所以戏台都坐南朝北,台口恭而敬之地面向神殿 , 表示对神的敬仰,以求它降福人间,村村的戏台都按这个规矩搭建,形成一个模式 。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直接说明歌舞戏剧与祭祀仪式的合二为一 。百姓为求神赐雨,祈望平安,总会求助于神灵,敬歌献舞,解除天灾 。
山西古戏台繁华落尽的乡村圣殿在哪里,山西美丽休闲乡村300个

文章插图
郭峪古堡汤王庙戏楼
宋金时期露台十分普遍
最早的祭祀戏台称为露台,露台之名见于汉代 , 宋金元时期 , 露台得到很大发展 , 在山西乡村城镇的寺庙中已十分普遍,万荣县宝井乡庙前村后土祠金代露台、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洪洞县伊壁村东岳庙金代露台、乡宁县后土庙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露台、芮城东岳庙露台,在寺庙中的碑刻中都有记载 。
让人惊喜的是在山西仍有露台实物留存 , 即高平市西李门村二仙庙正殿前的金代露台,露台位于二仙庙中,它和露台北的二仙殿同为金正隆二年(1157)建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此露台与正殿台基相连,高约1米,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 , 在平展的台面上铺着厚实的青砖 。露台的东、西、南三面做工考究 , 在其束腰处不仅雕刻有力士、兽头及动物花卉图案,而且更珍贵的是还刻有“宋金对戏图”和“金人方巾舞图”两幅精美线刻画 , 所刻衣纹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协调,动态传神 , 它是研究宋金文化和上党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