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支持光绪「走向共和中为什么外国人都很支持光绪皇帝」( 三 )


从国际环境上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 。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 。所以,从国家利益角度来说,西方抑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 , 从东西方第一次碰撞就开始了 , 西方抑制中国的政策现在还在继续,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下去 。西方对中国的抑制和中国姓封,姓资或者姓社无关的 。而日本土地面积小,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对西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自明治维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个强大的日本控制中国的发展 。
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 , 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 , 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后引入外国新科技 , 开设矿业、工厂 , 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落后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 , 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於1895年於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 , 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 , 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犟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
变法开始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 ,  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 。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 , 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 。列犟意图瓜分刚败於日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太后的手里 。面对列犟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 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 。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 , 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 。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 ,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