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五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山西东魏九原岗壁画墓和北齐娄睿墓出土的壁画中 , 雷神以“畏兽”的形象出现 , 并在雷鼓中以“胜形纹饰”相间隔(上图1-2)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而在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同题材的壁画中 , 所有出现“畏兽”形象的雷神 , 其雷鼓中间无“胜形纹饰”相间隔(上图3-5)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而且 , 时间更早一些的东汉画像石上的同题材也没有 , 可参考江苏徐州画像石艺术馆和山东临沂吴白庄东汉画像石墓中“畏兽”形象的雷神(上图6-7)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同时在河南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的壁画中又有“畏兽衔胜”的形象组合 , 在壁画的下面左右还各有一“飞天”形象(上图8) 。 这种“畏兽衔胜”的组合还在南京江宁区东晋墓中出土的金珰上出现(上图9) 。 我们可以参考(上图10)东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头上“戴胜”形象 , 来确定“畏兽衔胜”的形象是“畏兽”和“胜”的结合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西王母”和“畏兽”等传统中原宗教信仰中的形象 , 在西魏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与佛教融合 。 其实这种融合在四川地区东汉时期的摇钱树上已显雏形(上图11)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佛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陕西碑林博物馆藏:北魏弥勒佛石雕下面左右的“畏兽”全身形象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从上面这些文物可见 , “畏兽”全身形象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融入佛教 , 东魏的佛教艺术中出现了“畏兽”的半身形象 。 到了北齐时期 , 逐渐演变成“畏兽”的头部形象与菩萨身上璎珞珠饰的融合 。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虎魄造办处: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畏兽”全身、半身、头像三种形象分析
本文图片

河北磁县北朝博物馆收藏:北齐周超墓出土的一组琥珀“畏兽”玉组佩
而“畏兽”头部形象简化后与各种珠饰组合成菩萨身上的璎珞主要出现于北齐时期 。 同时 , 在北齐高级贵族墓中经常出土以琥珀“畏兽”为中心 , 并与玛瑙、水晶、玻璃等组合而成的组佩(上图) 。 这种带有琥珀“畏兽”形象的组合饰物主要出土于北齐高级贵族墓中 , 可见这种饰物在北齐时期是高级贵族身份地位的像征 。 同时亦可见中国传统玉组佩在北齐时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