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 , 一开头就写成了传唱千古的佳句 。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 , 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 秋日天高气爽 , 诗人登上高处 , 峡中不断传来猿的叫声 , 这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的猿声 , 听来令人动容 。
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 , 猿的哀鸣与诗人人生境遇的哀伤相互渗透 , 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 , 而愈显悲凉之气 , 尽管如此 , 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 。
本文图片
接着 , 诗人将溢满于胸的、无处排遣的苦闷情绪寄托在飞鸟的意象中 。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 , 飞鸟在一片萧瑟的荒无人烟的沙洲之中飞舞盘旋 ,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 , 这是诗人近距离的视听感受 , 也是一幅视野相对狭窄的山水画卷 。
郁结在诗人心中的悲情是什么呢?原来写这首诗时 , 杜甫寓居夔州 , 他已经阔别家乡多年 , 他此刻回乡的冲动格外强烈 , 由于夔州地形的关系 , 只能走长江水路 。 当时时令已是重阳 , 长江进入枯水期 , 夔州境内瞿塘峡有滟滪堆 , 枯水期船很难通过 。
要回去只能等待来年夏日的丰水期 。 这样还要近一年的时间 , 所以诗人心中十分急切 。 一想到归期无望 , 不禁悲从中来 。 在这个客居他乡的重阳节里 , 诗人万般无奈之下 , 选择登高抒怀 。
登高望远 , 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 高台之上常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 、忧愤、哀怨。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织在一起 , 构成了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 , 诗人于是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
本文图片
颔联承接上句 , 诗人的哀伤情绪一直在蔓延着 。 萧萧落木 , 在意象上暗喻落叶归根 , 落叶归根 , 而诗人却困踬夔州 , 徘徊不前 , 归家无望 , 这样写既衬托词人内心的悲情 , 也是对开篇句中的哀情的补充 。
这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 诗人仰望天际 , 只见萧萧而下的木叶;诗人俯视晴川 , 只见滚滚而来的江水 。 在写景的同时 , 诗人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情怀 。
杜甫从大处落笔 , 不作局部刻画 , 使得画面景象宏大 , 气象开阔 , 诗意也更加形象化 , 不仅使人联想到草木零落的景象和长江汹涌澎湃的景象 , 也无形中传达出时光流逝 , 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 。
本文图片
颈联既点明自然的季节 , 又点明生命的时序 。 而且还点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怀 。 因为诗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温暖 , 人生多半是离家万里、客居他乡 , 飘零寓居 , 更何况现在是年已过百 , 疾病缠身 , 乡愁愈加袭人 。
秋的萧瑟与悲凉在诗人目力所及的范围 , 甚至在诗人遥想的空间 , 都透着彻骨的悲凉 。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际遇融进伤感的诗歌中 , 所以在前两联所描绘的壮阔秋景是诗人心中深沉的悲凉的外化 。
虽然悲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 , 但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伤来形容 , 然而在诗人眼中 , 他满眼都是苍茫寥廓的秋景 , 这让诗人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 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
- |杜甫重阳节登高时,写下一首悲秋之作,为何被誉为古今第一律诗?
- 杜甫|杜甫影响力高于李白?大数据研究唐诗宋词结论很颠覆
- 高于|杜甫影响力高于李白?大数据研究唐诗宋词结论很颠覆
- |以诗载画的杜甫和他对竹的态度: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4,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 |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3,峣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
- 七律|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2,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
- 杜甫|为众人抱薪者,虽已冻毙于风雪,薪火犹在
- 诗圣|杜甫使用的七律句式01,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 杜甫|八首幽默诗词:买得一枝春欲放,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