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或是真的 发现4000年前的首个证据( 三 )


巧合的是,洪水直接冲击的官亭盆地范围内有一处属于早期齐家文化、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 。2005年,《自然》还报道在遗址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面条(小米制) 。
喇家遗址被证实毁于一场地震 。作者发现 , 喇家遗址的废墟之上也有积石峡溃堤带来的洪水沉积物,证明洪水曾经在地震之后淹没此处 。
更巧的是 , 他们发现在喇家遗址地震形成的黄土裂隙中 , 只存在典型的洪水沉积物,而没有季节性雨水带来的、更加细密的沉积物 。这暗示着溃堤洪水是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一年之内到来的(否则雨水先到);同时,这场地震既然发生在洪水前的一年之内,也很可能正是形成积石峡滑坡崩积坝的元凶 。
喇家遗址的灾难 , 却给科学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证明了地震与洪水在一年之内接连发生,他们通过给喇家遗址内崩塌房屋中的若干孩童遗骨进行碳14断代检测 , 非常精确地将洪水发生的时间窗口缩小到了公元前1922±28年 。
这场洪水会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怎样的灾难,作者仍不能断言 。他们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溃坝造成的洪峰流速约是积石峡地区平均流量的500倍,达到约40万立方米/秒 。这种规模的洪水已经可以在地球全新世时期(公元前9700年至今)最大洪水的榜单上赫然有名了 。经过与近代类似的溃堤洪水进行比较,作者认为积石峡洪水靠着它11~16立方千米的总量,可以轻易地横扫下游2000公里,并突破途经的各种天然屏障,给中原地区的每一个原始文明带去空前的灾难 。
公元前1922年的这场洪灾,不仅在规模和影响范围上达到了史书中描写的“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同时也暗合了现存文字记录都只说洪水、不提狂风暴雨的可疑现象 。此前对洞穴沉积物的检测表明,距今8000~500年前亚洲的夏季季风处于逐渐减弱的状态;对黄河下游土地与湖泊的勘测也表明,该地区凉爽、干燥的气候正是始于公元前2000年 。因此,如果史书中“大洪水”果真存在的话,单纯的降雨也会力不从心 。
此前的考古学研究证明 , 黄河下游曾在约公元前2000年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向北改道 。作者认为,积石峡溃堤洪水很可能造成下游发生天然堤侵蚀、支流河口沉积等现象,导致下游黄河主干道变得不稳定——于是在新的干道形成之前,传说中的“连年洪灾”是可能的 。这样的天灾将成为下游地区农耕文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难以磨灭的共同记忆,并在千家万户口口相传十个世纪之后由后人书写到正统信史中 。
即便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虽然尚未现世,但关于它始于何年、没于何月的讨论早已热闹了很久 。古籍记载的夏始于公元前2200年;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则通过星相学等巧妙手段,提出了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时间框架 , 但目前仍有争议;而本研究证明的史前大洪水,则暗示着一种新的夏初时间点:公元前1900年左右 。这比之前的两种理论晚了2~3个世纪,却与考古学记录中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大规模转型时间符合、与黄河中游夏文明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上更加贴近 。作者认为,这大概不是简单的巧合 。
所以,发现这样一场史前洪水,究竟是让夏朝的源头露出了冰山一角、还是让它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虽然地质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证据都非常巧合地暗示着同一件事,但是要证明二里头文化确实是夏文明的代表、二里头遗址确实是一座曾经辉煌的夏都,恐怕我们还是需要更加直接的考古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