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听见石嘴山|在矿山地质博物馆前沉思

【石嘴山|听见石嘴山|在矿山地质博物馆前沉思】多年前 , 随着矿山沉陷区治理工程的全面铺开 , 不断听到建造矿山博物馆的消息 。 作为在煤矿工作多年的员工 , 听闻此消息十分欣喜 , 随时关注 , 每天上下班 , 不经意朝着建馆的地方张望 , 希望快些看到 。
如今 , 矿山博物馆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建成投运 。 博物馆位于石嘴山国家级矿山公园 , 博物馆的外形犹如开启的矿山宝盒 , 静静地等待人们开启 。 展馆入口造型为矿工帽 , 馆前广场采用下沉式设计 , 宝盒外饰以抛光花岗岩面为主 , 与岩层饰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 主入口处的矿工帽以外包铜皮配以氟碳喷涂 , 达到煤炭质感的装饰效果 , 整体风格端庄、大气、体现出了煤炭地质专业博物馆的特有风格 。 博物馆建成后 , 将成为惠农区标志性的建筑物 , 将和银川黄河小镇、灵武黄河书院、青铜峡黄河楼、青铜古镇、中国枸杞博物馆、陶乐影视城、石嘴山水城、黄河古渡坊等工程一同构成黄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石嘴山|听见石嘴山|在矿山地质博物馆前沉思
本文图片

在博物馆 , 一帧帧照片留住了我的目光 。
照片被标以多种名称 , 而在每个不同的名称中出现最多的是“石嘴山第一批矿区开发建设者”等字样 , 以这些文字为索引 , 你一定知道它为什么在五十年的历史中 , 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的原因 。
或许 , 比起浩繁的文字 ,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这些照片了 , 虽然 , 比起先进的数码相机 , 这些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的实在太过于画面粗糙 , 影像模糊 , 却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牵着人的目光 , 引着人的思绪 , 穿越时光的束缚 , 往岁月的深处 , 游走……
好像在心底里 , 对古建筑总有一种亲切感 。 石嘴山是一个移民城市 , 东西南北的把各地区的民俗带到这个城市 , 汇聚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氛 。 石嘴山的一些古建筑已在时间的磨蚀中消失了 , 再无从寻找它的影子 , 只是在博物馆的照片中 , 才可以依稀看到 。 而正是这样的建筑 , 承载了五湖四海创业者们的一段燃情的岁月 。
感谢历史 , 创造出恢宏博大的文字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记录下这样一群人 , 和这样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在深邃的时空中依然清晰 。 当我们每每提及石嘴山矿区开发的历史时 , 总少不了要提及这样的一个故事 。
石嘴山|听见石嘴山|在矿山地质博物馆前沉思
本文图片

1956年1月 ,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 。 一辆中型吉普车 , 从古都长安 , 沿着丝绸之路 , 背向阳关 , 向着另一处边塞 , 那里没有玉门关等待送行的故人 , 更没有笙箫唱着惜别的歌 , 只一声重重的嘱托 , 一句从来没有变更的誓言 , ——孙昶、孟一猛、孙百文、吴宗明 , 风尘仆仆来到贺兰山下茫茫的戈壁滩中 , 开始石嘴山煤矿的最初的筹建 。 他们雇用老乡的毛驴和骆驼作交通工具 ,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 , 他们用脚作尺 , 一步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测量黄河流速 , 收集水文资料;查看地形地貌 , 了解风土人情;勘察地质情况 , 摸清煤炭储量 。 白天 , 西北强硬的风沙迷了眼睛 , 寒冷冻裂了双手 。 晚上 , 就在四壁透风的药王庙中 , 和衣而睡 。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他们从未退却 , 用饱蘸激情的笔绘出了第一张煤田地质蓝图 。 在以后的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中 , 处于北中国土地上的宁夏 , 为中国的煤炭事业画出了精彩的一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当年开发建设石嘴山的创业者们 , 没有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 , 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 , 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石嘴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