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四 )


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 我充分理解冯晓琴的缺点 ,
她也具有启发意义 ”
你问我如何能贴近生活 , 让所饰演的角色无限接近于真实 。 我想唯有认真地生活 , 以及认真地观察生活 。 拍戏时 , 就认认真真地做准备、认认真真地演 , 不要想太多 。 冯晓琴这个角色既然交给我来演了 , 我就要用我的心定在她的心上 , 充分地去共情 。
但或许是因为我们有所“共情” , 我不会“同情”冯晓琴 , 也不会“俯视”她 , 甚至有时候 , 我会有一些悄悄的“仰视” 。 我想我不会有她做的好 。
谁没曾为自己的生活有过“算计”呢?站在冯晓琴的角度 , 看着她的打算 , 我是能理解的 , 她是小城市出来的 , 格外希望能够离开旧的环境 。 她有一种长姐如母的风范 , 只身闯大上海的感觉 , 想让妹妹、“弟弟”、“小老虎”都能特别有出息 。 她也格外希望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 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她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 。
年轻嘛 , 总是希望打拼 。 有的人用自己的学历打拼 , 有的人用自己的家庭关系打拼 , 有的人用自己的能力打拼 。 像冯晓琴前期的心路 , 自己没有高学历 , 当时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们初中都没有读 。 但你一看她就是个很有脑子的人 , 她找对象的时候也会留有个心眼 , 这些所谓的“算计” , 在我看来 , 都能理解 。
我是南京人 , 当年我也曾北漂 , 前二十年都没有买房子 , 周围也有无数人曾问过 , “你不在北京买房子吗?”“你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子?”“你要为自己打算啊!”包括现在我帮很多年轻人介绍对象 , 大部分人也都会问老家、学历 , 第三个问题就是是否在哪有房 。 这好像是大家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 很多时候人们下意识认为有房子才有家 。 所以我觉得冯晓琴的心理无可厚非 , 都是在正常行为里面 。
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我记得那年拍摄《蜗居》的时候 , 我就有一种感觉 , 可能很少有人是“海藻” , 但大部分是“海萍” 。 我也比较钟情于这样的角色 , 人物性格是多面的 , 有自私、有阳光、有乐于助人、有犯错 , 我喜欢这样的真实 , 而并非自带高光 。 所以 , 冯晓琴 , 我喜欢她 , 我觉得很多人都是冯晓琴 。 像我北漂到北京时也会希望通过某种意义实现“立足于这个城市” , 我不觉得冯晓琴卑微 , 也不觉得要低着头去看她、去审视她的行为 。 很多时候 , 我都在想 , 如果我是她 , 在经历这样的人生低谷后我真的能够有勇气去翻身吗?我真的能够像她一样 , 做到最后那般风生水起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 我是钦佩她的 , 我知道女人干外卖、干体力活有多不容易 。 那年在甘肃拍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时 , 有家牛肉店的老板就跟我说“海清姐你给的打赏特别多 , 人家(女外卖员)都不好意思来谢谢了” 。 我很尊敬也很敬佩这样努力生活、好好生活的人 , 我也觉得冯晓琴是值得尊敬的 。
冯晓琴虽然有很多“心思” , 但真正行动时 , 她是坚持凭本事吃饭的 , 不偷不抢 , 该她的就是她的 , 不该她的她也不要 。 前期 , 冯晓琴在心理上依赖于丈夫 , 依赖于家庭 , 依赖于外界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 这是她的原生家庭、原有的教育和背景带给她的认知、思维、三观 , 是她的先天不足 。 她的缺点我都能理解 。 可是当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有的会就此成长 , 也有的人会选择堕落——在这种人生大考当中 , 冯晓琴给了很好的答案 , 她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 后期的转变我们也都看到了 , 所以我希望大家也能给予她正面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