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很多人说 , 演生活流的剧 , 海清从未让人失望 , 这也从未言过其实 。
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后 , 海清在时隔近十三年后再度与滕华涛合作 , 在其执导的新剧《心居》中出演主人公“冯晓琴”一角 。 再一次 , 将生活的种种痕迹、细枝末节的情感 , 以及那些破碎与希望 , 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
《心居》中 , 海清又一次与“房子”捆绑 , 但与曾经的《蜗居》格外不同的是 , “买房”仅仅是作为冯晓琴故事线的切入点 , 由此展开的 , 是小人物的挣扎与成长 。
海清很爱冯晓琴这类角色 , 比及拥有某种“光环” , 这种“实打实地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更为令她喜爱 。 在最终的呈现中 , 观众屡屡点赞海清为人物灌注的真实感与“烟火气” , 而这背后依托的 , 既是海清的积淀 , 也是她对表演的敬畏 。 在海清看来 , 唯有认真生活、认真观察、认真诠释 , 才能带来真正令观众共情并引发观众思考的角色 。
采写_本刊采访人员 傅圆媛
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很多人说 , 演生活流的剧 , 海清从未让人失望 , 这也从未言过其实 。
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后 , 海清在时隔近十三年后再度与滕华涛合作 , 在其执导的新剧《心居》中出演主人公“冯晓琴”一角 。 再一次 , 将生活的种种痕迹、细枝末节的情感 , 以及那些破碎与希望 , 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
《心居》中 , 海清又一次与“房子”捆绑 , 但与曾经的《蜗居》格外不同的是 , “买房”仅仅是作为冯晓琴故事线的切入点 , 由此展开的 , 是小人物的挣扎与成长 。
在故事前期 , 冯晓琴身上投射出不少当代家庭的真实写照 。 多年前结婚后 , 由于家庭需要 , 冯晓琴辞去工作成为全职主妇 , 数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照看孩子老人 , 却几近在夫家落不着一句好 , 家庭主妇的贡献完全不被看在眼里 。 还因为“外地媳妇”的身份 , 总被认为“别有所图” 。 因此 , 过得格外憋屈的冯晓琴时刻梦想着能拥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 这既能让她逃离大家庭 , 也能让她自己感到安心——一种真正扎根在上海了的安全感 。
角色|封面|海清:“我更爱那些摔到泥土里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没收入又要买房 , 这让冯晓琴过得过分精打细算 , 时时刻刻督促着丈夫上进 , 也时不时传达出一种溢出屏幕的焦灼感 。 然而 , 生活又给予了冯晓琴一记重棒 , 房子眼看就有着落时 , 一次家庭争吵却间接导致丈夫离世 , 不但新房子没了 , 在夫家屋檐下 , 冯晓琴遭遇的冷眼更多 , 寄人篱下感更甚 。
为了一份尊严 , 也为以后打算 , 学历低且与社会脱节太久的冯晓琴只得做起了跑腿外卖员 , 但在风里来雨里去的过程里 , 她意外发现了大都市空巢老人的问题 , 进而同朋友展翔创办了“托老所” , 还拿起书本开始学习财会技能……靠人不如靠己 , 冯晓琴最终了悟了希望不能寄于他人之上 。 找到自己、依靠自己 , 才能找到真正令自己心之所安的“心居” 。
一路走来 , 冯晓琴身上充满着矛盾 。 她有温暖、善良的秉性 , 也有自私、狭隘的人性 , 但这便是生活里真真切切的人 。 自然 , 这样真实的人 , 并非所有观众都会喜欢她 , 但她又成功让人感到理解与共情 。 人物的成功塑造 , 自然与演员的表现力息息相关 。 在这次诠释中 , 海清成功地将冯晓琴这一立体的小人物尽显“合理化” 。 观众能清晰地感受到冯晓琴之所以成为冯晓琴、之所以呈现那样的弧光 , 是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 在海清的表演中 , 无论是平淡的生活点滴 , 还是格外具有戏剧张力的冲突戏 , 她的表现都极具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