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的答案:是 。
巧克力的核心成分是可可,这是一种原产于南美的植物,南美原住民相信可可的果实有某种神奇的健康功效,便将其磨成粉泡水喝 。后来这玩意儿传到欧洲,仍然被当成神药 。直到1875年瑞士人将牛奶和可可粉混合 , 制成了牛奶巧克力,这才终于流行开来 。
如今市面上绝大部分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已经不是可可粉了,而是牛奶和糖,所以巧克力甚至可以被划入垃圾食品的行列,只不过巧克力属于奢侈品 , 价格较高,一般人每次都不会吃得太多,其危害性不如薯条可乐之类的垃圾食品那么大 。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可可粉中含有类黄酮(Flavonoids) , 这东西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特性 , 在红酒和茶中也有很高的含量 。当时欧洲有个传说,认为日本人之所以不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喝茶,法国人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低则是因为喝红酒,两者都是类黄酮在起作用,所以可可粉也被当成了健康食品广为宣传 。
2000年,英国BBC电视台爆出可可生产过程大量使用童工的丑闻,给巧克力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 。食品生产厂家为了扭转颓势,决定从类黄酮入手 , 改变舆论焦点 。于是厂家投入了大量经费给一些大学和研究所,支持他们研究可可粉中含有的类黄酮,于是从2000年开始一大批关于巧克力健康的论文问世,媒体也配合宣传,巧克力的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大众心目中变成了健康食品 。
各种研究证明 , 由厂商赞助的研究结果往往偏向于支持厂家的产品 。有人曾经统计过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206个针对非酒精饮品(软饮料、果汁和牛奶)的研究,发现由食品公司出钱赞助的研究得出正面结果的概率是其他中立研究项目的6倍 。
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道理不难理解 。任何关于食品健康功效的研究都有3个致命缺陷,使得这类研究很容易受到赞助商的影响而跑偏:
首先,食品研究是很难进行双盲实验的,受试者肯定知道自己吃到的是巧克力而不是安慰剂,没法杜绝心理作用的影响 。其次,报名参加食品研究的志愿者往往都是一些对这种食品很感兴趣的人,比如参加巧克力实验的志愿者大都是巧克力爱好者,他们的喜好肯定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微妙的影响 。第三 , 很多这类研究都采用了“元分析法”(Meta-analyses) , 即把已发表的同类研究得到的所有结果汇总在一起,统一进行数据分析 。但内斯特教授认为,一般学术期刊不大会发表没有效果的研究论文,所以那些证明某种健康食品无效的研究很难被发表出来,因此也就不会被纳入“元分析法”的范畴之内 。
总之 , 绝大部分关于食品健康功效的论文都是不怎么可靠的,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小心上当受骗 。不过,就像我前文说的 , 大多数人吃巧克力都不会一次吃太多,如果你喜欢巧克力的味道,但吃无妨 。
【巧克力是不是属于垃圾食品】首先要知到什么是拉圾食品,在困难时期 , 很多食品救了好多人的生命,现在把它列为垃圾食品 。每种食品多有利有弊,不要一味追求高端干净卫生就行 。现在有一些食品本地人吃了没问题,到了其它地方因水土关系有些人吃了不行 。这不是食品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怎么样的人做怎么样得事吃东西也是这样 。。。。。。。。只是个人观点谢谢邀请 。
- 广西六堡茶属于什么茶怎么喝 六堡茶最好喝的是什么茶型
- 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属于什么
- 西游记观音菩萨相关故事情节 西游记 是不是神话故事
- 自己在线制作头像 怎么制作头像
- 全民铃声抽手机是不是真的,全民铃声送手机是真的吗
- 你买的手机究竟是翻新机还是原封未拆机,库存手机是不是原封新机
- 身高170体重130胖吗 女性身高160体重130斤是不是非常胖?
- 娘家拆迁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出嫁女也搞不懂情况
- 动迁房属于婚后财产吗 房子的属性并不会改变
- 茼蒿窝窝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