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隔阂的说说 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

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是心理疾病产生之源
现在有很多人问,现在上至老人下到孩子为什么焦虑症、抑郁症越来越多了?表面上看是社会化竞争太激烈,实质是网络化时代信息传输加快,人们利用和把控信息的能力不够所致 。回想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大多数只知道身边的人和事,无暇顾及他人他事,心理始终是充实的,而后期世人均是不出门皆知天下事,身在海量信息里,符合自己的难以取 。老人操心子女的前途,上班族拼命追赶前面的人,孩子更苦,家长压力、社会压力接踵而至 。攀比之风前所未有 。由于信息控制乏力,都看到前方而忘了脚下 。很多人心理都有想多了、瞎操心、不自知、不自信等三种扭曲心理 。首先,攀比导致大人小孩广泛性焦虑,操心子女前程、操心孩子上好大学;第二 , 不从基础做起 , 好高骛远,人的差异性不能自知,高目标、低基础导致不自信;第三,把焦虑、抑郁泛化为“症”,把正常的操心、压抑视为焦虑症、抑郁症而产生恐惧 。
焦虑和抑郁本来是人的心理常态,也是情绪的两个极端,多数是由大目标难以实现的焦虑走向一无是处、厌世嫉俗的心理低谷,把心里常态变成病态,最典型的是成为焦虑性抑郁症 。其实人为目标的实现产生的焦虑或叫操心,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也是动力,但要知道动力曲线是倒U字型的,过犹不及都不能达到目的,所以,量体裁衣、适度加压才能使动力最大化 , 收获的最大化 , 焦虑、忧郁最小化 。
所以,给出三点建议:
1.学会放弃 。厘清形成焦虑的不合理事项,舍去不必要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把精力投放在有用的焦虑上 。所谓有用的焦虑,是指因为你的焦虑,会产生适当的符合实际的行动让事情能够达到 。所谓无用的焦虑,是指不必要的不能改变不能实现的目标计划 。实现目标的动力在于自信 , 自信的前提是自知 , 标准降低自信提高,焦虑就自动消失了 。
2.不要贴标签 。焦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情绪,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慌 。焦虑和抑郁是孪生姐妹,不切实的焦虑引发回避心理,回避心理引发封闭心态,造成孤独无助,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被世界遗弃,进而演变为焦虑性抑郁症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情绪,不要把焦虑、抑郁视为病态,合理运用,学会取舍,就会走出焦虑 。
3. 懂得放松和发泄 。一般来说好强的孩子容易焦虑,听话的孩子容易抑郁 。道理很简单,长期压抑就会心理变形 。压力来自自卑型自我评价,形成什么都做不好的思维模式,比如学生自己基础不好 , 学习方法不对,缺少毅力等就会自卑 , 产生焦虑情绪 。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导致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下降,压力更大,出现逃避,出现焦虑型抑郁情绪 。解决的办法 , 家长帮助孩子重新对自己理性客观的评价,知道自己的智力是正常的,学习方法可以改善,意志品质可以提升,然后再在这种相对平静的状态下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价值感 , 只要在学之中找到感觉,心情就会好起来,学习效率也会提升,回到原来想学能学的学习状态 。压力还来自于无限责任思维 , 家境不好、儿孙工作学习不好都是自己的责任,似乎离开自己就会天塌地陷,其实并非如此,世事并非非你莫属,要给自己留下空间,我们所做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量力而行,要脚踏实地的一件一件做好,一步一步实现 。人都要遵循从满足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发展轨迹 。
【年龄隔阂的说说 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