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发音和中文发音 为什么日语的音读和现在中文不一样

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按照日本典籍《古语拾遗》的记载,“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 , 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就是说,古代的事情,日本人是靠口耳相传予以保留的 。
为什么除了日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使用日语?日语究竟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在外来语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长达至少一个世纪的研究 , 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共识:日语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受到来自南北两方面语系的影响,特别是收到南方的泰米尔语系及北方的阿尔泰语系的影响 。因此,日语也属于黏着语 。黏着语的特征是通过词尾和句尾的变化表示语法意义 。句子不是按照主谓宾,而是按照主宾谓的顺序排列,谓语在句子的末尾 。在一些抗战剧里就有颇具黏着语特征的表述 。例如:“你的什么的干活?”“米西米西的有?”谓语都在最后 。中文属于孤立语,至少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顺序非常重要 。例如,“她爱我”和“我爱她”,同样三个字,顺序不同,意思截然不同 。二是同音字特别多,例如,周公姓“姬”名“旦”,和“鸡蛋”同音;“教授”和“叫兽”同音 。也就是说,日语和汉语,分属两大系统,原非同类 。
那么,日语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汉字呢?必须强调,日语和汉语不同类 , 但日文却产生于中文 。因为 , 日文是在对中文进行改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日文主要由三种书写方式:汉字、平假名、片假名 。“假名”就是在吸收和借鉴汉字读音及书写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假名”相对于“真名”(汉字)而言 。“假”意为“借用”,“名”意为“字” 。“假名”就是“借用的字” 。那么,“真名”(汉字)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日本借用的呢?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中国人移居日本,成为“归化人” 。当时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就用汉字为日语注音 。因为在中国用汉字为外来语注音古已有之 。例如,梵语“Amitābha”[??mi?tɑ:b?]汉字写作“阿弥陀佛” , 就是音译 。中国将这种音译称为“假借” , 它是汉字六书 , 即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的一种 。今日中国 , “可口可乐”、“奔驰”等,均属此类 。
5世纪初,日本开始出现借用汉字为日语注音的文字即“假名”,并逐渐固定,形成了“万叶假名” 。所以称“万叶假名”,是因为收录了4世纪到8世纪共4500首诗歌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假名写成的 。万叶假名共有88个字 。
由于“万叶假名”依然用的是汉字,笔画繁琐,因此在平安时代初期,即9世纪初,“片假名”开始形成 。片假名就是将汉字楷体进行简化 。例如,万叶假名用“伊”为日语的yi注音,而片假名则只取“伊”的偏旁“イ” 。所以,在日语里イ就读yi 。
进入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男权主义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妇女开始与汉字疏远 。但是,贵族社会的妇女依然需要通过文字进行表达、进行交流 。因此,在简化汉字草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平假名 。由于平假名最初主要为妇女所用,因此又叫“女手”,意思是女人手写的文字 。
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退,日本着力削弱中国文化影响的动向更加强烈 。1886年 , 语言学家小岛一腾发表了《日本新字》一文,率先提出了“汉字全废论” 。他还按照罗马字即拼音文字,设计出了24个字母,第2年又增加到28个字母 。19世纪末,评论家木村鹰太郎和历史学家重野安绎分别提出了“日本文字改良案”和“汉字限制论”,但没有结果 。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语落后”被认为是日本战败的原因之一,“汉字废止论”被重新提出 。1945年11月12日,《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称:“废除汉字,可以同时促进我们扫除头脑中存在的封建意识 , 奋起追求美国式干脆利落的效率” 。但是 , 直到今天,虽然日语中外来语取代汉字的倾向日益强烈,但汉字始终没有被淘汰 。为什么?因为,日语也有很多同音字,例如,汉字“间隔”和“感觉”在日语中都读「かんかく」 , 如果去掉汉字,将造成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