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悠悠 丝路绵延( 二 )


|驼铃悠悠 丝路绵延
本文图片

在中堡村唐墓中与这组载乐骆驼俑一起出土的陶俑亦十分精美 , 如三彩胡人牵马俑、三彩仰头女立俑均因独特的造型、生动的表情、准确的刻画而备受观众青睐 。 三彩胡人牵马俑的牵马者为胡人形象 , 阔鼻大嘴 , 头发中分 , 绾髻双耳后侧 , 面目剽悍 , 身穿窄袖袍 , 右臂卷袖 , 蓝色半袖短褂左穿右袒 , 腰系蹀躞带 , 带上挂着洗马用的梳、刮工具 , 双手握拳 , 作用力牵拽状 。 其身后的三彩马与常见的通体施釉的三彩马不同 , 马种优良 , 红鬃白身 , 只挂一层白色化妆土 , 鞍鞯俱全 , 鞧带等饰件有绿色杏叶装饰 , 作勾首后退不愿前进姿态 , 与似乎用力牵马的胡人形成较劲的场景 , 是唐代此类陶俑中鲜活生动表现胡人驭马情景的佼佼者 。 几件三彩女立俑则是迄今为止在塑造唐代女性的陶塑俑类中最为精美的艺术品 。 其中三彩拱手仰头女立俑最为传神 。 女子面庞圆润 ,红唇欲启 , 头梳乌蛮髻 ,体态丰腴 , 身穿高腰曳地长裙 , 双手轻握拱于腹前 , 头向左上方微微扬起 ,双目微眯 ,右肩上的披帛自胸前绕于身后 , 婀娜的秀美身段增添了些许视觉上的韵律感 , 微笑的表情和柔和的眼神中充满期许和向往 , 是对盛唐时期长安闲适美好生活之中女性精神面貌的绝好写照 。 该俑发髻上绘出的插梳细节 , 让唐诗中“满头行小梳”的装扮在唐代绘画、壁画、线刻画之外得到了印证 。 另外 , 该墓出土的一组三彩庭院建筑 , 由一座假山、一座八角亭、一座四角亭和八间悬山式顶的房屋组成 , 是我们了解唐代长安城中官宦贵族在里坊中构建豪宅大院的绝好材料 。 而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载乐骆驼俑 , 带给我们的是一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职业的中外下层人士共同组成的表现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立体雕塑群像 。 史料和出土文物均证明了唐朝政府和民间普遍雇佣胡人为驭驼人的社会现象 , 这也可能正是唐代存在的某种社会自然分工 。 汉代便已存在官方驯养骆驼的制度 ,到唐代则发展为将关内、陇右两道作为驼、马、羊的主要养殖区 , 唐政府牧监规定每个驼群为七十头 , 设一个牧长或牧尉 , 而传世的唐代《牧马图》和出土陶俑中最常见的奚官、驭驼人、驯马人的形象多为中亚和西域地区的“胡人” 。 杜甫《寓目》诗云:“一县葡萄熟 , 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 , 塞水不成河 。 羌女轻烽燧 , 胡儿制骆驼 。 自伤迟暮眼 , 丧乱饱经过 。 ”当是对胡人驭驼这一普遍现象的概括 。
三彩载乐骆驼俑属于古代陶塑中的釉陶制品 , 而唐三彩器是唐代手工业发展史中一种新的工艺和产品 , 是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陶器以及现身不久的瓷器在工艺和品类上的重要补充 , 是唐代工艺水平发展提高和进步的表现 。 三彩的问世 , 使唐代社会日常生活所用的瓷器多了一个竞争的伙伴 , 但目前所见的三彩器物多为墓葬随葬用品 , 它的出现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 使唐代人在本已丰富的丧葬随葬明器中又多了一种新的选择 。
面对三彩载乐骆驼俑 , 人们的思绪已经开始穿越时空飞向了1000多年前长安与西域之间的漫漫丝绸之路 , 遥想当时行走在这条连接东西方商贸、文化之路上的那些手持旄节或政府文书的使臣、牵驼载货的胡商贩夫、虔诚笃定的宗教信徒 , 以及旅人、游侠、驼队的形象 。 他们目的各异、信念执着、艰辛跋涉使一条汉武帝开通于公元前100多年、旨在加强与大月氏政治军事联盟的陆上通道 , 渐渐演化成一条连接东西方、涉及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通途 , 并绵延千年 。 与此相关的中外交往史和留存在此条道路沿途的珍贵文化遗存吸引着世人无尽的遐想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