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 河南广电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1岁了 。
她刚一出世 , 就收到惊艳与赞誉 , 从端午、中秋到重阳 , 每一个成长节点都登上热搜 , 每一个新的变化都被人期待 。 把一个系列节目做到这种“零差评、万人盼”的地步 , 河南广电已经不是“有点东西”那么简单了 。
如今 , “中国节日”又出了一个“双生子”——中国节气 。 现已推出“春分奇遇记”、“谷雨奇遇记”两期节目 。 节目自己不会说话 , 但创作者的千言万语、点滴心血又都在其中 。 从中国节日到中国节气 , 从“奇妙游”到“奇遇记” , 河南广电这两个“双生作品” , 什么变了?什么又没有变?
本文图片
从“中国节日”到“中国节气”
节日和节气 , 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依托的载体不同 。 虽然都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习俗传承 , 但是原本的社会功能和承载意义却并不一样 。
端午、中秋、重阳、七夕等是传统中国节气 , 带有明显的情感传达在其中 , 或是爱情、亲情、友情、感怀、期望……不一而足 。 虽然在现代社会略有模糊 , 但绝不到遗失和忘记的地步 。
但节气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社会共识和记忆 。 24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 认知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首要功能是“指导农事” 。
如今的我们 , 有空调冰箱暖宝宝、大棚种植极速物流……太多现代科技和工具 , 让农作物和人类自己 , 都可以不受时空温度限制 。 更细微的天气变化和自然演进 , 被悄然忽略 。 节气这个农耕文明的智慧产物 , 在现代化和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 扮演怎样的角色呢?还有多少分量?
可以说 , “节气系列”是“节日系列”大获成功之后 , 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开发和挖掘:让更多被快速社会忽略的美好重见天日 , 让焦虑的人们回归自然 。
但是 , 正如前文所讲 , 随着“节气”的社会功能在逐渐减弱 , 这条路上的传承创新 , 也会更难 。
所幸 , 河南广电抓住了节气的“根” , 找到了其中的“妙” , 选择了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 。
“相较于传统节日而言 , 节气对于当代很多观众来说可能并不太了解和熟悉 , 所以做这一系列主题节目 , 首先要具有科普的性质 , 更为平实和直白的讲故事方式 , 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 。 ” “中国节气”总导演陈雷如实道 。
虽然要直白 , 但也要不失生动和趣味 。 主创团队建构了一个“幻境空间” , 幻境中的节气先生 , 以高于天地的独特视角观察斗转星移、时律流转 , 看人间变幻 。 再结合人间的故事和奇遇 , 将宏观、微观两个纬度相结合 , 共同呈现每个节气来历和内涵 。
本文图片
科普是导演对观众最负责的态度 , 也是对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 基本的教育功能之外 , 陈雷有着更大的“野心”:我们弃掉了之前那种文艺表演的形式 , 重新找到适合节气传播的一种路径 。
如果是“中国节日”是“网剧+网综”的创意形式 , 剧情是串起不同歌舞节目的“针线” , 主线贯穿始终 , 节目错落有致 。 那么在“中国节气”系列中 , 故事就是最主要的呈现内容 , 节目通过贴近时代生活的小而美、趣且新的戏剧故事 , 抓住当代人朴素的共情 , 赋予每个节气一种精神内涵 。
这种内涵 , 在春分 , 就是生的希望 。 从今天开始 , 只要我们坚持梦想 , 每天都会更阳光 , 每天都会更温暖 , 我们都可以: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
- |魏启后:“假”是文艺中最可怕的敌人
- 蒲蒲兰|第二届“童阅中国”好书公布,蒲蒲兰有四本书上榜
- |高唐县文化和旅游局邀请李霖来高唐调研“尺八艺术”并召开座谈会
- |一代手艺人如何叫响“手造”名城
- |为什么“有”字那么难写?
- 隶书|邯郸鸡泽:挥毫颂“战士”隶书赠英雄
- |主播说节气丨客家人的“谷雨”
- 有声图书馆|宁洱县“有声图书馆”上线
- 主题|迎“世界读书日”!市图书馆组织开展多项活动
- 求职|考证乱象,源于培训机构与发证机关之间异常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