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第56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4版
走进高州市文化艺术村梓园 , 园内花草树木葱茏 , 花儿竞相开放 , 灰白的屏风墙面、红砖外露的主楼墙体、红色的木制窗户……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
缅茄雕刻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俊雄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这里 , 品质、大小、形态各异的缅茄雕刻(下称“茄雕”)作品陈列其间 。 张俊雄所雕龙凤、狮虎及人物、名胜、风景等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形态逼真 , 艺术价值很高 , 为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
心手相连 , 每一门民间手工艺的背后 , 都蕴含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 , 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无限意味 。 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 , 十指灵动 , 精美的工艺中有着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 。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400多年传承
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茄雕作为一门微雕艺术 , 融汇了美术、雕刻、文学等艺术元素 , 是一种精美而珍稀的艺术品 , 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 。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过去 , 大凡村中男婚女嫁 , 都喜欢用缅茄雕刻工艺品作为赠礼 。 高州民间广为流传一首诗歌:“奴生西岸近莲塘 , 嫁与南桥何姓郎 , 愧我压妆无别物 , 缅茄刻就两鸳鸯 。 ”
高州城西岸村有一棵490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 。 高州民间艺人利用其种子进行雕刻 , 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品 。 其中 , 山水楼阁 , 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飞禽走兽 , 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 ,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400多年来 , 茄雕工艺品受广大群众喜爱 , 或挂于身上辟邪 , 或收藏 , 或装饰 , 或赠予亲友 。 缅茄雕刻艺术内容源于民间 , 取材自生活;其微雕刀法是对美好的创造 , 也是对艺术的追求 。 经过历代传承、改革和发展 , 缅茄微型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 , 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20世纪50年代 , 曾获国家工艺师称号的高州匠人张文梓用五颗缅茄子雕刻出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 , 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 。 2011年 , 缅茄雕刻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古老的缅茄雕刻既保留了高州民间艺术和工艺的原生形态 , 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 , 又丰富了茄雕的价值和内容 , 形成了一种带有地方特色又具史学价值、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及文化交流价值的民间美术工艺品 。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30余年坚守
把一生交给缅茄雕刻艺术
“缅茄雕刻不但要有高超细腻的雕刻技巧 , 而且需要较深的文化造诣 。 ”张俊雄是张文梓的侄子 , 13岁开始师从伯父学习茄雕 , 迄今已有30多年 , 多件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级殊荣 。
2007年 , 张俊雄雕刻的“五羊雕像”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
雕刻|风土高凉│艺藏毫厘,微中见艺,走进高州缅茄雕刻
本文图片

缅茄雕刻讲究一刀功夫 , 一气呵成
“少年时期 , 待在家里没事干 , 我就在一旁看父亲和伯伯雕刻 , 有时帮他们上上清油、刻刻坯 , 再交由父亲或伯伯修整完成 。 ”张俊雄回忆起学习缅茄雕刻的场景 , 历历在目 。 缅茄雕刻工艺几百年来经张氏家族代代传承 。 时至今日 , 高州市面上的手工缅雕作品 , 基本上都是张家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