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还是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原本是一句民间俗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成为一则比较著名的三国典故了 。从当时的历史看,关羽没有条件成为这则典故的主角 , 徐庶也需要进行考察才能确定这则典故说的是不是他 。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国演义》讲的两个既在曹操手下打过工,也在刘备帐前效过力的两个三国时期非常著名人物的故事 。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还是关羽

文章插图
刘备占徐州,因衣带诏事件而遭曹操攻击 。张飞献计,乘曹操新到立足未稳之际夜间劫营 。不料,曹操早有防备,刘备、张飞两路劫营人马皆被杀散 , 兄弟两人一人往投袁绍,一人逃亡到芒砀山,徐州、小沛也相继失守 。此时,关羽守下邳,在曹操的强势攻击下,中了诱敌之计而退守到土山之上 。
曹将张辽前往说服关羽投降 , 迫于形势以及刘备家眷的安危 , 关羽接受劝降投奔曹营 。但是 , 关羽提出三个条件:
一者 , 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 , 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 , 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
曹操对这三个条件中的前两条爽快的答应了,尤其是第一条,曹操看得很清楚:“吾为汉相,汉即吾也 。”确实 , 曹操当时是东汉献帝时的丞相,可以代表汉朝政府,关羽降汉不降曹实际上是一种找面子 , 或者平息天下悠悠之口的托词 , 并没有实际意义 。
而当时的刘备虽然到处宣扬自己是汉室宗亲,本朝皇帝的远房远房远房叔叔,但他只是左将军,没有资格代表东汉政府 。而且,这个时期的刘备虽然有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但却没有建立蜀汉政权的任何预想 。因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汉”在关羽投降曹操时根本就不存在 。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还是关羽】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事迹,如果一定要比照“身在曹营心在汉”,用一句话来概括关羽这一段经历,那也应该是“身在曹营心在刘” 。关羽日思夜想的是桃园结义兄弟,尤其是大哥刘备 。所以,土山约三事中最令曹操犯难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 , 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后来,关羽、曹操共同兑现了这条约定,成为魏晋风度中最为著名的典范 。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是关羽还是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还是关羽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刘”的典故主角不是关羽 , 那么 , 三国真实的历史又是怎么说的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有这么一段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 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 , 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 , 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 , 勿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