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都是天生科学家( 二 )


到了20世纪末,一些研究已经证实 , 婴儿具有抽象而复杂的知识,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类知识还会迅速增加 。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婴儿生来就掌握很多知识,比如对于事物和人类的行为规律的认识 。毫无疑问 , 新生儿的大脑绝不是一片空白,不过儿童知识结构的变化说明,他们也在通过自身经历认识世界 。
人类如何从大量复杂的感官信息中认识世界,一直是心理学和哲学上的一大谜团 。过去十年,对于婴儿为何能又快又多又准地获取知识,科学家已经了解得越来越多 。确切地说 , 我们发现婴儿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从统计规律中学习 。像科学家一样分析
199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珍妮·R·萨弗兰(Jenny R. Saffran)、理查德·N·阿斯林( Richard N. Aslin)和埃利萨·L·纽波特(Elissa L. Newport)通过对语言语音模式的研究,首次证实婴儿具备这样的能力 。他们给8个月大的婴儿播放一组具有统计规律的音节,比如“bi”跟在3次“ro”之后,而“da”总是在“bi”的后面 。然后,他们再播放另一组音节,可能与上一次相同,也可能不同 。如果统计规律不一样,婴儿明显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听这组音节 。最近一些研究显示,婴儿不仅能发现音调、视觉场景中的统计规律 , 还可以归纳出更为抽象的语法规则 。
婴儿甚至能理解统计样本和取样群体间的关系 。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 , 我的同事徐飞(Fei Xu)给一些8个月大的婴儿展示了满满一盒乒乓球,混放着80个白球和20个红球 。然后,他看似随机地从中拿出5个球,如果是4红1白(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出现),而不是和总体比例一致的4白1红,婴儿就会显得更吃惊——也就是说,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乒乓球 。
统计规律仅仅是第一步 。更让人吃惊的是 , 婴儿像科学家一样,能根据统计规律作出判断,形成对世间万物的看法 。在另一版本的“乒乓球实验”中,实验对象是一组20个月大的婴儿,他们面前的玩具由乒乓球换成了青蛙和鸭子 。研究人员先从盒子里拿出5个玩具,然后让婴儿从桌上的玩具(还是青蛙和鸭子)中挑一个给她 。如果盒子里玩具青蛙居多,研究人员拿出来的也以青蛙为主,婴儿在挑选玩具时就没有明显倾向 。相反,如果研究人员拿出来的玩具主要是鸭子 , 婴儿就倾向于给她鸭子——显然,婴儿认为根据统计学规律 , 从盒子里拿出的玩具不可能以鸭子为主 , 因此研究员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她比较喜欢鸭子 。
我们实验室一直在研究幼儿如何利用统计学证据和实验来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 。初步结果显示 , 认为幼儿没有因果概念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一台名为“blicket检测器” (blicket detector)的设备:把某些物品放在上面,它会发光,播放音乐,表示这是blicket;而把另一些物品放上去,则没有任何动静 , 表示这不是blicket 。利用该设备,我们可以向幼儿演示多种模式的实验现象,然后看他们能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怎样的因果关系 。究竟哪些物品才算是blicket?
2007年,我和塔马·库什尼尔(Tamar Kushnir,现任职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发现,学龄前儿童能通过概率分析,获知“blicket检测器”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反复从两个物块中挑一个放到设备上:如果放的是红色物块,3次中有两次能使设备发光,而放蓝色物块时,3次中设备只会发光1次 。尽管孩子们还不会加减运算 , 但他们更倾向于把红色物块放到设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