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都是天生科学家

30年前,大多数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都认为 ,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 没有理性和是非感,他们的认知仅限于当前的具体事物,无法理解前因后果,也不能体会他人感受,更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即使现在,人们也常把孩子看作不完整的人 。
婴儿都知道什么?
但过去30年的研究发现,婴儿知道的事情比我们过去认为的多得多 。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与科学家非常相似——开展实验 , 分析数据,形成直观的生物、物理和心理学理论 。他们的惊人能力从何而来?2000年前后,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这些能力背后的计算、进化和神经机制 , 研究得到的革命性发现不仅会改变我们对婴儿的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人类本质 。
婴儿知道什么?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婴幼儿的看法一直错得这么离谱?如果不仔细观察4岁前(年龄段的划分稍后会讲到)的儿童,你很可能会认为他们什么也不会 。毕竟,婴儿不会说话;而学龄前儿童,也不能条理分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向3岁左右的小孩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意识流的,虽然可爱 , 却不知所云 。瑞士心理学先驱让·皮亚热(Jean Piaget)等较早研究儿童思维的科学家认为,儿童的想法毫无理性和逻辑可言,只以自我为中心,对因果关系没有概念 。
转变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科学家开始用新技术观察婴幼儿做了什么,而不只是记录他们说了些什么 。通常 , 婴儿更喜欢观察新奇事物,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突发事件而非可预测的事件上,因此研究人员可根据这种行为 , 弄清楚他们在期待什么 。不过,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对婴幼儿行为的直接观察:他们想要去抓或爬向什么东西?如何模仿周围人的动作?
尽管婴幼儿难以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但我们可以更巧妙地利用语言,推测出他们知道些什么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亨利·威尔曼(Henry Wellman)就曾分析儿童自发对话的录音 , 从中寻找能揭示儿童想法的线索 。我们还可以向儿童提一些针对性极强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在两个选择中进行取舍,这比开放式问题更有利于分析 。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及整个90年代 , 科学家通过这些技巧发现,婴幼儿对周围世界已有很多了解,他们的认知并不限于具体的和当前的感受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勒妮·巴亚尔容(Renée Baillargeon)和哈佛大学的伊丽莎白·S·斯佩尔克(Elizabeth S. Spelke)发现,婴儿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关系,比如运动轨迹、重力和容量等 。当玩具车似乎要穿过一堵实心墙时,他们往往看得更起劲,对日常生活中符合基本物理学原理的事件却不太关注 。
长到三四岁,儿童具有了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对生长、遗传、疾病也有了初步认识 。这说明儿童在看待事物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苏珊·A·格尔曼(Susan A. Gelman)发现,幼儿都认为动植物有一种看不见的“精髓”,不管外表怎么变化 , 这个“精髓”始终不变 。
对婴幼儿来说,最重要的知识是对人的认识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N·梅佐夫(Andrew N. Meltzoff)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人是特殊的 , 会模仿别人的面部表情 。
1996年,我和贝蒂·雷帕科利(Betty Repacholi,现居住在华盛顿)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他人的喜好 。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一碗生的花椰菜和一碗金鱼饼干放在14或18个月大的婴儿面前,然后每份都品尝一下,做出喜欢或厌恶的表情,然后向孩子伸出手 , 问道:“能给我一点吗?”如果研究人员表现得似乎很喜欢花椰菜 , 18个月大的婴儿通常会把花椰菜递出去,即使他们自己不喜欢这种东西(14个月大的婴儿总是拿饼干给研究人员) 。这项研究表明 , 年龄如此小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 他们至少能以简单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想法 。到了4岁 , 孩子对日常心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 可以解释一个人是否因为相信一些错误的东西而举止反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