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二 )


2、“好书重读 , 已成为我的阅读常态”
|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本文图片

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职业 , 徐则臣觉得 , “为人作嫁 , 手留余香”这八个字最符合 。 身为《人民文学》的副主编 , 同时也是一位在小说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作家 , 徐则臣的两份职业都需要极高的审美力和判断力 。 这种美学素养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 自然而然 , 书就成了包里的常客 。在徐则臣看来 , 作家可以被分为这样的两类:一类带着极度的理性来分析、阐述自己的世界观 , 一类爱讲故事 , 把遐想空间交还给读者去体会 ,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属于后者 , 他代表的拉美文学是徐则臣颇感兴趣的领域之一 , 马尔克斯的作品、有关拉美文学界作家轶事的书 , 都在他的涉猎范围内 。 “不一定要是严肃文学 , 或者是高头讲章 , 读书也可以很放松 。 ”“重读已成为我的阅读常态 , ”徐则臣说 。 把那些有深度的、有疑问甚至是怀疑的书 , 拿来再读一遍 , 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在刚开始的时候 , 阅读状态可能是孤立的 。 慢慢地书读得多了 , 我们就可以把“厚书读薄 , 薄书读厚;大书读小 , 小书读大;古人读“活”、今人读“古” 。 把书读大 , 是指从一本书中琐碎日常的事情 , 发现宏大的、抽象的道理;如果我们把抽象的、宏大的 , 落实到很小的细节 , 这样就可以把大书往小里读 。 ”徐则臣觉得 , 好的书籍是值得一读再读的 。和以往读书方式不一样的是 , 徐则臣最近刚用听的方式 , 再次“读”完《静静的顿河》 , 一本既描绘了苏联时期哥萨克人日常生活、讲述了内战期间社会阶层斗争的经典作品 。 “现在经常在日常通勤或散步时听书 , 沉浸式的阅读 , 一大段时间投入进去 。 有时候会为了多听一点一直在外走两三个小时舍不得回家 , 非常的享受 。 ”徐则臣分享道 。
3、“你读的书 , 塑造了你自己”
|南方周末×华为阅读|对话领读人:在阅读中,读懂自己
本文图片

自称“阅读量也没有特别高”的张宏杰 , 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教师的第二年 , 就因借阅了两百余本书而“荣登”当年图书馆借阅图书最多的教师榜榜首 。 “每天主要的事就是阅读 , ”张宏杰说 。 2020年 , 他参加华为阅读在北京举办的领读人活动 , 和读者分享了一本关于牧民故事的书 。 不仅是纸书 , 张宏杰也提到 , 如今的很多阅读都依靠新的阅读设备、新的阅读方式 , 电子化阅读也为自己提供了很多便捷 。提到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一本书 , 张宏杰选择了《万历十五年》 , 他的史学启蒙之作 。 读完这本书后 , 本科学财经的张宏杰在报考研究生时转向史学研究 , 成为了一名研究公共史学传播的学者 。和大部分一开始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一样 , 张宏杰也觉得 , “历史给人的感觉 , 都是比较枯燥乏味、写法比较刻板的 。 ”而阅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 张宏杰才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 。 “这本书用一种散文性的写法 , 讲了人的复杂性 , 让我觉得历史是很好读、甚至是很好玩的 。 ” 一本好书 , 成为了他人生方向的新灯塔 。 张宏杰认为好的书籍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文字的表达既自由又活泼 , 让人能够毫不费力地读下去;书的内容可以给人以启发、以新知 , 甚至颠覆原有的观念 。“某种程度上 , 你选择读什么样的书 , 就是在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 ”虽然张宏杰自觉没有体会到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内卷 , 但他认为 , “不论对哪个年龄的人来说 , 读书都是塑造人格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