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 , 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 。 从网络电商的购书促销 , 到书店出版社组织的读者见面会 , 再到互联网阅读平台开展免费阅读活动、图书漂流、知识竞赛 , 各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 节日的一大意义在于营造仪式感 , 提供一个审视生活、反思自我的难得契机 。 一年一度的读书日 , 关键不在于计较这一天里读了多少书 , 而在于能否重新认识平日的阅读习惯 。
开卷有益 ,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每一条意义都耳熟能详 , 但未必每个人都会将阅读付诸行动 。 你有多久没坚持读完一本书 , 你是否常常买书而不看书 , 你是否还会郑重地读一本专业书籍……人们常常纠结于这些问题 , 但未必明确这为何重要 。 首先澄清“什么是书” , 或许是更好开启阅读的前提 。
从龟甲木椟 , 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 , 再到电子书籍 , 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 。 进入数字时代 , 书的形式愈发多样 , 阅读的方式也不拘于前 。 从载体看 , 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争论背后 , 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 , 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从形态看 , 大部头与碎片化的热议背后 , 有人坚持花时间埋头于卷帙浩繁 , 有人则习惯了即时刷取的轻量阅读;从感官看 , 有人只接受看书、读书 , 有人则选择听有声书 。 多样的读书体验 , 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 。
阅读方式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一方面 , 科技赋能 , 为阅读带来了更丰富的形式;另一方面 , 在忙碌的生活里 , 人们试图通过轻阅读、全程化阅读等方式为读书留下一席之地 。 的确 , 在现代社会 , 阅读的紧迫性并未减弱 , 唯有不断阅读才能更新知识 , 赶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 。 从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角度看 , 参与在线课程、网络讲座、有声图书馆也是一种读书 , 知人论世、读无字之书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 。 2021年 , 《论语》在阅文平台上阅读人次达3000万 , 超8成以上的读者年龄在30岁以下 。 当“书”的含义不断拓展 , 我们不妨更加关注知识的获取方式及内容 。
读书即学习 。 有声书未必没有深奥的知识 , 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 , 即便如短视频里也未必没有鲜为人知的世界 。 学习无处不在 , 关键在于 , 不同层次的知识该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奇闻异事 , 忙时可供消闲;新闻资讯 , 了解时事热点;工作指南 , 掌握一技之长;历史文化 , 磨炼思考能力;人生智慧 , 破解成长难题……身处现代社会的复杂个体 , 往往拥有多重身份、肩负多重使命 , 似乎每一类知识都有独特的价值 。 如何在有效时间里让学习更有意义 , 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考题 。
从为了一本新书而在书店门口彻夜排队 , 到随时获取海量信息 , 知识爆炸时代的阅读不再是“是否有书”的问题 , 而是“如何读好”的问题 。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 不少简单重复的工作或许会被算法与机器取代 。 所以 , 读书肩负着“重新发明自己”的重任 , 在猎奇大千世界、在关注冷门知识之外 , 更需着眼于锻炼自己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 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锻造 。 令人欣喜的是 , 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在创作好书 。 从阅文平台公开的2021年信息中我们看到 , 新增作家中95后的作家超过80% 。
【平台|人民网评:读书不拘形式,学习改变人生】载体在变 , 方式在变 , 内容在变 , 但学习规律不会变化 。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的积累始终重要 ,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刻苦永远关键 。 无论是书本、杂志 , 还是音频、影像 , 抑或是论道、问学 , 只要深入人心、启迪思考 , 就不失为好的阅读 。 在坚持不懈的阅读中拓展思想的深度、挖掘人生的厚度 , 这应当成为世界读书日给我们的启示 。
- 服务|北京图书大厦推“全国新书首发平台”
- 建设|【地评线】东湖评论:汲取书香力量,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 展览|评展|威尼斯双年展:大力度的主题展,令人失望的国家馆
- 观点评论|世界读书日:这几本经典童话故事书,为孩子打开想象的大门
- |晶报说·快评丨彭健:有些书,我们读得太晚
- 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1984》被豆瓣关评论,网友: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 翡翠|翡翠有着丰富的色彩,但是色彩也有高低之分,要知道怎么去评定
- 文明|(新华国际时评)阅读无疆界 书香满人间
- 历史|评论丨疫情侵扰世界,不妨“以读攻毒”
- 四川|第八届当当影响力作家评选揭晓 四川作家杜阳林首次入选